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滬銅表現強勢,整體走出了觸底反彈的行情。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全面放水”并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在金融市場流動性邊際寬松加劇的推動下,市場避險情緒和投資沖動同時交織,金屬的抗通脹屬性帶動銅價上漲。12月末,滬銅主力合約期價最高逼近6萬關口。
2021年全球將延續超寬松政策
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一手抓防疫,一手救經濟”。全球一、二季度在疫情肆虐下大規模停擺,經濟陷入衰退,隨后在各國政府采取大規模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刺激后,經濟快速反彈。彭博經濟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美聯儲、日本央行、歐洲央行與英國央行在量化寬松政策上投入了5.6萬億美元。此外,中國央行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推出涉及9萬億元資金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并創設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雖然四季度后歐美疫情二次暴發,但并未暫停復蘇的節奏,只是斜率更平坦,四季度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PMI都迎來了年內新高。截至11月,中國PMI已連續9個月處于榮枯線上方,延續了自一季度以來穩步回升的勢頭。中國經濟已重回正軌,實現平衡復蘇。而美國、歐元區的PMI也處于上升區間,整體制造業PMI邊際向好。
由于2020年全球經濟受到了疫情的沖擊,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累計損失將達8.5萬億美元。IMF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則預測2020年全球GDP將下降4.4%。預測2020年美國GDP可能下降4.3%,歐元區GDP可能下降8.3%,印度降幅超過10%。相比之下,中國經濟表現具有較強韌性,有望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IMF預計中國2020年GDP增速為1.9%,比2020年7月份給出的1.6%的增速上調了0.3個百分點。除世界銀行外,還有多家機構上調我國2020年GDP增速,而這與我國經濟向好有緊密聯系。中國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8%、3.2%、4.9%,四季度有望達到5.5%,真正實現“V”形反轉。上半年復蘇受益于工業率先復工復產,及政府采取的刺激性宏觀政策和大規模公共投資,下半年的經濟復蘇態勢則更均衡。
在新冠疫苗研發進展超預期的同時,2021年全球將繼續保持超寬松流動性。在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大央行去年最后一次議息會議上,透露出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寬松主基調將貫穿2021年,未來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膩砼R尚需時日。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將進入全面恢復階段,IMF預計2021年全球GDP將增長5.2%,二、三季度增長最為強勁。其中歐盟、美國GDP將分別增長5.2%、3.1%。英國、日本、德國、法國GDP將分別增長5.9%、2.3%、4.2%、6%。而中國2021年經濟增速預計將達8.2%,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三分之一,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全球銅精礦維持偏緊格局
2020年以來,全球主要銅礦生產國受到了新冠疫情的較大影響,在中國銅冶煉廠新擴建產能投放處于高峰階段的背景下,這使得全球銅礦趨緊的局面更加凸顯。智利、秘魯是全球銅礦供應第一和第二大國,在南美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銅礦的生產、運輸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銅礦山供應的憂慮曾一度推升銅價走高。
智利作為最大的銅礦生產國,前期防疫措施實施有效,疫情對在產礦山生產影響有限。2020年1至10月智利銅產量達到480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0.4%。隨著智利疫情逐漸緩和,智利國家銅業已恢復因疫情暫停的生產及項目,后期銅產出或將繼續恢復。預計2020年智利的銅產量將同比下降1.2%至571.8萬噸,2021年智利銅產量預計為582.4萬噸。
秘魯銅礦產量在2020年3—5月受到的疫情影響較嚴重,自6月開始恢復,比其他采礦業活動提前一個月。秘魯上半年銅產量為94.88萬金屬噸,同比減少20.4%,主因二季度境內礦山降低運營比率所致。1—9月秘魯礦業出口額為166.41億美元,同比下降19.3%。由于礦商們在疫情后逐步恢復人員配置,運營好轉,秘魯銅產在10月反彈。秘魯10月銅產量為20.7萬噸,環比增長1.2%,同比增長1.4%。秘魯1—10月銅產量累計為172.08萬噸。目前秘魯銅礦產量處在復蘇過程當中,在中性預期之下,2021年一季度生產將恢復正常。
2020年三季度結束后,海外多座礦山迎來了新一輪薪資談判,部分礦山因礦工不滿新的薪資協議,罷工風險上升,這對全球銅礦的供應產生了影響。印度最高法院駁回了Vedanta復產旗下銅冶煉廠三個月的申請。智利若干銅礦則陸續達成薪資協議,礦山運行得到保障。在Escondida銅礦罷工危機解除后,由于其余礦山體量相對較小,市場對南美銅礦供應的擔憂有所消退。
目前全球銅礦供應已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逐步走出來,銅礦產量環比繼續恢復,但仍未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整體供應仍偏緊。2020年銅精礦供需處于短缺狀態,ICSG預計全球銅礦產量在2020年將下降約1.5%,然后在2021年增長約4.5%。2020年銅產量的下降將被新投產礦山的額外產量部分抵消。展望2021年,預計產量將受益于2020年受限制的運營水平的復蘇以及最近投產的礦山的擴建和計劃中的大型礦山的開工,包括Kamoa Kakula、Spence硫化物項目和Lone Star等項目。但南美礦山老化,原礦平均品位連年下降,以智利為代表的Escondida2021年預計會有15萬噸金屬量的減量。與此同時,2021年來自銅礦供給端的擾動因素仍不容忽視。2021年新增產量多分布在拉美、非洲等地區,其疫情控制仍有風險,且銅礦罷工事件及社區事件也將對礦山生產構成影響,因此全球銅精礦增速仍較為緩慢。
就精煉銅而言,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稱全球銅市2020年料短缺5.2萬噸,2021年料過剩6.9萬噸。在2019年生產停滯后, 2020年、2021年世界精煉銅產量均將增長約1.5%。繼2019年冶煉廠升級導致暫時停產后,2020年智利和贊比亞的精煉銅產量將大幅提升。需求方面,ICSG預估2020年全球銅需求(除中國外)將下降9%,主要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影響下,歐盟和美國的需求預期將分別下降8%和6%,且印度、日本和許多東盟國家需求將大幅下降。到2021年,除中國以外的全球銅需求將上升1%。
中國銅精礦產量緩慢回升
與海外銅礦相比,2020年國內銅礦供應受疫情的干擾并不大,國內的大型銅精礦受疫情影響較小,但部分小銅礦在二季度才開始逐漸恢復。7月起,中央環保督察組進行全國范圍內的巡視工作,國內礦企為響應國家號召而放緩生產節奏,使得7月國內銅礦產量有所下降。8月國內銅精礦產量為14.86萬噸,同環比均有增長。主要由于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的第一輪巡視工作基本結束,國內礦企恢復生產節奏。據統計,2020年1—9月銅精礦累計產量保持穩定增長,銅精礦含銅產量累計為122.3萬噸,同比增加4.79%。預計2020年國內銅礦產量增加7萬噸左右。
從銅精礦進口情況來看,中國冶煉廠對進口銅精礦具有較高的依賴性。2020年上半年國內雖受到了疫情的沖擊,但從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及其他地區的銅精礦進口量仍得到提升,在從秘魯及智利的銅精礦進口量縮減66萬實物噸的情況下,中國銅精礦進口整體保持平穩。11月中國銅精礦進口量為183萬噸。環比增長8.3%,但比2019年創紀錄的215.7萬噸下降15.1%。
國內銅冶煉企業沖量跡象明顯
從國內精煉銅的生產情況來看,自2020年年初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銅冶煉企業受制于生產日減少,一季度的精煉銅實際產出量明顯下滑。二季度隨著疫情得到有效管控,銅冶煉企業恢復進度較快,二季度初產量出現一定幅度回升,但二季度檢修使得產量增速有所放緩。下半年銅企檢修情況較少,且銅精礦庫存相對充足,因此銅冶煉企業在下半年呈現沖量態勢。中國2020年1—11月精煉銅產量同比增加5.7%至942.2萬噸。因國內規模型電解銅冶煉企業多為國資背景,冶煉廠多有年底沖量計劃,新增檢修甚少,預計2020年12月精煉銅產量有82萬—83萬噸。國際銅加工協會IWCC預計2020年中國精煉銅需求可能減少2.8%至1187萬噸。2021年需求預計將增加到1217.5萬噸。2021年中國銅冶煉廠新擴建項目減少,預計增量約40萬噸,全球冶煉主要增量主要來自疫情恢復。
回顧2020年外貿銅市場表現,中國進口盈利機會不多。國內二季度消費旺盛、供應緊張,并且進口窗口在二季度大部分時間打開,因此上半年中國精銅進口激增明顯。但隨著中國冶煉廠結束檢修產能,利用率逐漸恢復,中國對精煉銅進口的需求下降。在內弱外強格局下,進口比價關閉。2020年1—10月中國精煉銅累計進口399.68萬噸,同比增加41.23%。
展望2021年,有兩方面因素將抑制進口銅需求。一方面,2020年海外消費在疫情的沖擊下表現疲軟,使得部分銅轉向國內。2021年隨著疫情緩解,海外制造業恢復,國內可能將這部分需求回吐。另一方面,再生銅(黃銅)進口監管新規的實施,將進一步擠占非標、非注冊以及一些注冊濕法品牌的需求。受以上因素影響,2021年進口銅需求量有限。
電網投資保持穩健
電力行業用銅是我國銅消費的主力軍,2020年疫情的到來對上半年經濟發展有明顯沖擊,多方面因素對2020年用電量產生負面影響。2019年電網投資計劃5126億元,但2019年實際投資為4473億元。2020年年初國家電網投資計劃大幅下滑至4080億元。為對沖疫情影響,“新基建”成為國家振興經濟的強心劑,這推動2020年電網投資迎來了大逆轉,國家電網將202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調增到4600億元,基本與2019年投資額持平。二季度國網交貨量集中,推動電力消費快速回暖,這也是2020年4月以后銅消費表現超預期的重要因素。下半年銅國網交貨量偏低,使得電纜消費轉弱。2020年1—11月電網投資累計完成3942億元,同比下降4.2%。以此測算,國家電網截至11月底完成的電網投資比例為85.7%。國網四季度的銅交貨量環比略有提升,部分企業訂單小幅增長,預計年末部分企業加快進度以完成年度產量計劃,12月電網整體招標量和交貨量將環比增加。預計2021年國內電網投資保持穩健,增速整體可能與2020年持平。
汽車行業拐點向上
2020年上半年經歷疫情沖擊后,需求硬著陸觸底。隨著經濟活動持續恢復及各項促消費政策的帶動,汽車行業從二季度開啟了復蘇周期,景氣度不斷回升,汽車消費信心也逐步恢復至正常水平。一季度被疫情所抑制的汽車消費在二季度后逐步得到回補。隨后7月受到了全國各地暴雨、高溫等的影響,但國內車市仍處在穩步復蘇的通道中,產銷各項指標均呈現同比增長。
從產銷數據來看,2020年1—11月合計汽車產銷分別為2237.2萬輛和2247.0萬輛,同比分別下滑3.0%和下滑2.9%,降幅分別比1—10月收窄1.6和1.8個百分點,汽車市場延續恢復趨勢。就新能源汽車而言,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8萬輛和2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1%和104.9%,產銷第5次刷新當月歷史紀錄。2020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11.9萬輛和110.9萬輛,同比分別下滑0.1%和增長3.9%,隨著汽車需求逐步恢復,銷量增速較1—10月實現由負轉正。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有望超過2500萬輛,同比降幅可能低于2%,明顯好于年初預期。
2020年推出的刺激汽車消費政策已取得較好成效,隨著汽車消費的逐漸恢復,2021年汽車政策或將更關注于消費結構調整,如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調整汽車搖號的積分規則、指標配額等方面。長期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汽車保有量雖逐年提升,但差距仍然存在。目前限購城市的購車需求無法有效滿足,不同地區的千人保有量水平差距較大。三四線城市隨著經濟回暖、城市化建設的逐步完善,預計將帶動購車需求逐步增加。整體而言,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將繼續緩慢增長。2021年上半年汽車行業的增長確定性較強,下半年隨著政策效應逐漸趨弱以及購車需求提前透支,國內汽車市場將面臨一定下行壓力。未來五年汽車市場將實現穩定增長,汽車銷量在2025年有望達到3000萬輛。
空調行業繼續回暖
2020年空調行業迎來弱復蘇。開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一季度的空調行業帶來巨大沖擊,空調銷售遭遇腰斬。二季度后,隨著國內疫情穩定,空調市場回歸到正常水平。在全國氣溫回升、各地出臺刺激消費政策及“五一”大促、“6·18”電商節等利好帶動下,空調市場在5—7月明顯回暖。10月國內空調零售市場步入需求淡季,但國慶開始啟動電商節促銷,隨后迎來“雙十一”“雙十二”電商節,使得線上零售態勢較好。與此同時,空調外銷在三季度保持較高增速。在疫情二次沖擊下,主要空調出口國(墨西哥、泰國等)產能未完全恢復,海外本土空調供給不足,海外工廠訂單大幅向國內龍頭廠商轉移,激發了對國內空調出口的需求。整體來看,2020年1—11月累計家用空調銷量12990.5萬臺,同比下滑7.2%,內銷7421.4萬臺,同比下滑13.4%;出口5569.1萬臺,同比增長2.7%。
展望2021年,我們對空調行業運行持謹慎樂觀態度。首先,隨著房地產竣工回暖延續,空調新增需求將有望好轉;其次,國內空調市場的保有量超過4.5億臺,隨著家電產品的結構升級,空調更新需求將繼續得到釋放;最后,空調行業有望迎來新的周期性增長。結合空調市場往年規律,每三四年空調將迎來一個高溫銷售大年??照{市場自2017年以來低迷時間持續3年多,2021年有望展開新一輪觸底反彈。樂觀預計2021年中國空調市場零售量規模為5924萬臺,同比增長15.7%,零售額1953億元,同比增長26.5%。
2021年銅價走勢中性偏強
宏觀面上,全球主要經濟體2021年繼續維持貨幣寬松狀態,宏觀流動性對銅價的利好效應將延續。供給端,雖然2021年全球銅精礦供給將逐漸恢復,但增速較為緩慢,擾動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需求端,消費由中國市場驅動轉向海外市場。在國內銅下游需求繼續保持穩健的同時,海外復蘇將帶動銅市需求向好。整體來看,全球銅庫存已處于歷史較低水平,2021年全球銅供需維持緊平衡狀態,預計2021年銅價走勢中性偏強,運行重心有望繼續上移。關注疫情常態化下的供需恢復進展及全球流動性的邊際變化情況。預計滬銅主力合約2021年的運行范圍為50000—65000元/噸之間。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捎糜诖_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