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供給充足的大前提下,當前玉米價格過高主要是因囤糧所致。未來在進口規模不斷擴大、替代優勢凸顯以及政策調控的作用下,玉米市場風險將進一步放大,小心成為接盤俠。
近日,國內玉米市場依然表現強勢,在第八輪玉米拍賣創下成交及溢價新紀錄之后,玉米價格更是節節攀升,儼然一副“牛市”景象。手中有糧的貿易商惜售心態更加堅定,而這一切的源頭均來自于對今年玉米市場“缺糧”的認知。
數據顯示市場供應充足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供需報告顯示,供給方面:2019/2020年度國內新季玉米產量為26077萬噸,進口量為600萬噸,新增供給量為26677萬噸;需求方面:2019/2020年度食品消費量1870萬噸,飼用消費量19600萬噸,工業消費量7800萬噸,種用消費量123萬噸,出口量2萬噸,消費總量為29395萬噸;年度結余-2718萬噸。
單從數據來看,年內玉米缺口是2700萬噸,但從實際的市場供需情況來計算,年內臨儲拍賣5600萬噸,中儲糧一次性儲備拍賣預期2000萬噸。年內總體供應量應為26077萬噸(產量)+600萬噸(進口量)+5600萬噸(臨儲拍賣)+2000萬噸(中儲糧一次性儲備拍賣)=34277萬噸,減去年度內預估的消費量29395萬噸,年度結余實際上為4882萬噸。即便算上2020/2021年度的預計結余-2504萬噸,截至2021年的年度結算日9月30日,年度玉米結余量也將還有2378萬噸,而這其中還沒有把未來包括玉米、高粱以及大麥在內的谷物進口大幅增長預期計算在內。另外,由于華北地區小麥規模性替代預期所帶來的玉米需求減量,使得玉米庫存結余量可能會更大。
有了以上數據的支持,起碼在未來兩年內,國內的玉米供應應該是無憂的。當前玉米市場價格上漲的動力,還是來自于市場認為臨儲玉米僅剩下5600萬噸已經露出“底牌”,加上前期疫情的影響,市場囤糧積極性空前高漲。既然市場供應比較充足,后期主要看市場售糧積極性的問題,包括貿易商手中余糧、政策糧出庫的進度以及未來對于新糧采購的積極性等等。
進口和替代將陸續跟上
目前,廣東港口內貿玉米庫存僅為15.4萬噸,外貿玉米庫存27.7萬噸,高粱、大麥47.7萬噸,合計90.8萬噸。從庫存結構上來看,內貿庫存占比僅為15%,而過去三年同期分別為36%、47%、66%。這一數據充分說明,進口谷物已經開始在南方成為能量原料市場的主角,國產玉米已經淪為供給的配角,其對于北方港口玉米的依賴性越來越小。
與此同時,鑒于華北地區玉米價格已經迫近2400元/噸大關,小麥的價格優勢已經凸顯,如果保持現有價差甚至進一步拉大,那么,小麥的大規模替代將不可避免。據市場消息,考慮到玉米下游企業采購成本過高,持續虧損已成常態,國家或在未來以拍賣的形式投放超期儲存稻谷和小麥,為玉米提供有效的糧源補充。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糧油市場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