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經營一家光伏電站運營公司的王宇來說,這個秋天異常難挨。
(來源:微信公眾號“能見Eknower”ID:Eknower)
近期,王宇公司的多個項目幾乎停滯,原因是產業鏈接二連三漲價,光伏產品采購價格上漲了10%左右。
“這個價格漲幅,幾乎吃了補貼的收益。”王宇說,漲價對下游安裝商有明顯的抑制。即便現在開工,對公司利潤的影響也在10%上下,所以他很糾結。
在這一輪寒冬中,身陷其中的不止王宇一個。起源于7月份新疆多晶硅企業事故的漲價,正在發展成今年光伏產業最大的“黑天鵝”,組件企業進退兩難,投資企業更是欲哭無淚。
這場危機在8月份持續發酵。受四川汛情影響,8月18日,位于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的永祥多晶硅廠區按當地政府應急管理局要求,已緊急停產。此后,市場關于多晶硅繼續漲價的擔憂愈發加重。
最新傳來的噩耗令市場境況雪上加霜。據業內媒體報道,玻璃新一輪漲價已在路上,大廠小廠均調價幅度在10%-20%。
如今,市場上組件價格升高,一方面因為產業鏈各環節產品漲價,另一方面則來自于玻璃等輔材的漲價及市場需求提升。
業內人士稱,“以前報價是一周內有效,現在報價要以小時計數。”
在這一輪價格戰洗牌中,多數企業已經很難控制風險邊界。
漲價“后遺癥”
最先陷入絕望的是組件企業。
7月19日,新疆某大型硅料廠發生爆炸,正是這場事故拉開了光伏產業鏈的漲價序幕。
兩個月來,硅料帶動硅片漲價,硅片帶動電池片漲價,最終引發光伏組件價格飆升。
最糟糕的情況不僅如此。因上游環節將成本增加轉移到下游,組件企業還面臨著上游漲價,下游業主不買單的窘境。
“最近項目丟了兩個了,因為價格漲成這樣。”某組件廠家銷售人員說。
上述銷售人員告訴“能見”,客戶能接受的組件價格根本追不上產業鏈的價格漲幅。“合同簽完漲價了,客戶不干直接在項目內就否了,都已經交完預付款了,但漲了不少錢,合同就執行不了。”
業內“撕單”情況屢屢發生,同樣陷入恐慌的還有另一主角。今年的8月下詢,各大央企的大宗組件集采已經基本完成。但由于組件價格一漲再漲,央企對前期約定的態度也來了一百十度大轉彎。
據消息人士透露,央企將在9月底進行集采項目的重新議價,涉及項目規模達到18GW。另外,部分央企二級子公司已經開始醞釀與組件企業單獨議價招標。
這種種亂象背后,反映出光伏產業企業已經陷入價格戰的惡性循環。
短短幾個月前,光伏產業各環節還處于跌價最猛烈之時。組件價格最低在1.3元左右,因此大部分業主的項目測算都是按照7月中旬組件價格跌破1.4元的價格測算收益率。
今年的光伏競價項目,從業主規模的分布來看,以“五大四小”等央企為主。但哪怕手握千億資本的兇猛國資,也陷入了光伏產業鏈的漲價之困。
事實上,目前組件價格回升,在行業低點上測算的收益率已然偏離實際情況。根據目前產業鏈價格,組件廠商生產成本增長,難以按合同價格持續供貨。
“按之前的價格,出一瓦賠一瓦。”有組件企業感嘆道。
在產業鏈水漲船高的提價下,近期單晶組件已經報出了1.8元/瓦的價格,而多晶組件也來到了1.5元/瓦。這顯然遠超過了投資商的投資測算邊界。由于成本居高,重新議價也是無奈之舉。
此外,安裝商也將直面另一層困境。
進入9月,大部分競價項目即將即將進入組件供貨周期,而產業鏈價格變化尚未明朗,必定會影響今年競價項目的并網時間。
另一方面,組件價格上漲必然會影響國內一部分平價項目。是繼續裝,還是項目延期到價格回落,也是下游企業亟需面對的困難選擇。
最新的形勢加重了下游企業的擔憂。由于收益率無法確定,多數項目或將適當延期并網。
但個別省份對并網時間做出了嚴格限制。例如陜西省發文要求競價項目必須年底前并網,否則未來兩年不得參與省內項目開發。
重重困境中,作為平價上網前的搶裝時刻,下半年是補貼最后時期,此輪漲價讓面對組件價格瞬息萬變的終端市場“騎虎難下”。
平價上網恐推遲
當組件及下游企業深陷泥潭之時,光伏產業實際上已現隱憂。截至8月31日,多晶硅參考價與8月1日相比,上漲了53.96%。
早在2018年“531新政”發布之后,光伏產業困境就曾引起廣泛關注。當年,這一火爆領域被政策驟然“叫停”,由于補貼急劇滑坡,產業鏈價格也曾降價潮涌。
實際上,監管部門決定“剎車”的背后另有深意。
一年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能源〔2019〕19號),風電、光伏平價上網正式官宣。
在政策指引下,一些頭部企業在產業動蕩穩定后,配合補貼下調主動調價,后全產業鏈也曾聯動降價,以應對光伏上網標桿電價的下調。
不過,此前的降價仍算趨于理性。但在近期上游事故與疫情影響的催化下,這場產業價格戰突然再掀高潮。
據行業媒體統計數據顯示,當前的組件價格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16%-18%,相比年初價格下降了4.5%-7%。
按照行業合理的技術降本路徑,組件價格從年初的1.7元降?1.4元需要2年的時間。但在疫情影響之下,組件價格在僅僅半年的時間內就下跌到最低1.4元,降幅已超“531”時期。
這場激烈的降價行動暴露了光伏行業的深層問題。除了事故等不可控因素極易困擾行業發展走向外,疫情導致的供需不平衡也刺激了各環節產品價格的“瘋狂”。
四年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提高至0.019元/千瓦時后不再上調。而隨著光伏、風電裝機規模及補貼資金大幅增長,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不斷擴大。
據SOLARZOOM新能源智庫專家馬弋崴估算,到2020年末,累計補貼缺口將達到4000億元左右,2030年后累計補貼缺口將超過10000億元。
在此背景下,市場與政策共同向平價上網驅動。業內稱,2021年、2022年起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國家補貼相繼退出,2021年光伏行業也將不再有新增補貼項目。
這意味著,留給行業成本與火電看齊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對于產業而言,最大的痛點無疑是如何在降本方面取得突破。
然而,截止2019年年報,國內光伏上市企業主流的毛利率大多在20%-30%之間,這在制造業企業中已屬可觀。
本以為在光伏企業凈利潤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產業或許還有降本空間,不曾想今年產業卻迎來多晶硅超跌導致的漲價潮。
在這場非理性動作中,行業最大的擔憂是,原定于在2021年完成的光伏平價上網目標,或也將推遲實現。
關于漲價期的持續時間,有觀點稱可能持續到明年一季度,目前還沒有看到下降的跡象。
8月25日,隆基股份官網更新最新的單晶硅片報價:單晶硅片P型M6175μm厚度(166/223mm)價格為3.25元/片,單晶硅片P型175μm厚度(158.75/223mm)報價為3.10元/片。
與7月底的價格相比較,此次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22元、0.20元。
誠然,基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光伏產業已取得非凡戰績。過去十年,光伏發電成本降82%,組件價格降幅超90%的榮耀令產業一只腳已經邁入平價時代。
如今,在價格戰的深水區,速度仍然是光伏產業前進的最大壁壘。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能見Eknower )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