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喊漲、硅片喊漲、電池片喊漲……一場甚囂塵上的漲價潮讓處于產業鏈下游但面向終端的組件企業充分領略到了“夾板氣”的難受,而破解“卡脖子”之痛,垂直一體化成為眾多組件企業的呼聲。
由此,晶澳擴產、天合擴產、隆基擴產、晶科擴產,組件龍頭企業顯然已率先發起“反攻”,紛紛補齊“短板”,擴充一體化產能。
垂直一體化
梳理活躍于市場的主流光伏組件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垂直一體化組件廠商和專業組件廠商。
相比單一環節的組件企業,涵蓋硅片、電池片、組件全產業鏈的組件企業優勢在于,一方面可以嚴控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率,充分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則在于產業鏈各環節相匹配,增強抗風險能力。
由此,垂直一體化路線也深受老牌組件企業追捧,全球前五大組件廠商晶科、隆基、天合、晶澳、阿特斯均采取一體化布局。
然而,不難發現的是,即使是垂直一體化,各大企業核心重點仍就不盡相同,如晶科硅片、組件產能遠大于電池片,隆基硅片產能獨大,天合、阿特斯硅片產能較小,而晶澳各環節產能最為均衡。
2019年至今,以降成本、擴市占、卡位技術迭代為核心目標的擴產潮開始席卷組件企業,龍頭企業更是趁機夯實主業擴大產業集中度,而2020年的漲價潮下,一往無前的擴產潮再填“補短板”重任。
上半年,晶科擴產10GW硅片、17.5GW電池片及27GW組件,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后續將繼續補齊(電池)短板;隆基繼續加固硅片產能的同時,擴產16GW電池;8月12日,天合一改上半年一心突擊組件產能勢頭,新建及技改10GW電池項目,天合內部人士表示,此舉不僅有助于控制成本,且可減少外購原料,抵御市場風險;9月16日,晶澳更是一口氣宣布26GW硅片、9.5GW電池、3.5GW的擴產計劃,全面擴充一體化產能。
提高一體化程度無疑成為當下組件企業的熱門路線之一,五大組件龍頭之外,近年來猛進的東方日升創始人林海峰也曾發文透露,東方日升應該會考慮產業鏈縱向延伸的問題。不過,他對當下洶涌的垂直一體化浪潮也充滿了擔憂:“當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四面開花時,一個脫離于正常發展規律的產業鏈還有可能存在確定性嗎?到那時恐怕不僅僅是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和無休止的價格戰了。”錢晶也提醒,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考慮,光伏產業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且越往上游資本越密集,垂直一體化之后還要考慮長遠的市場狀況、供需關系,規避風險。
“鎖定”多晶硅長單擴產筑起組件企業垂直一體化的堡壘,然而一解漲價潮的原始誘因即多晶硅短缺之困,簡單擴產顯然“略顯蒼傷”。
據業內人士介紹,多晶硅產能投資金額大、技術工藝復雜、投產周期長,具備較高的進入壁壘,“幾乎沒有從下游擴產至多晶硅環節的企業案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數據顯示,多晶硅領域已形成保利協鑫、永祥股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東方希望等寡頭主導市場的競爭格局,五大企業產能占比高達80%。
因此,改變路徑提前“鎖定”硅料大廠長單成為組件企業的破題之道。
9月16日,晶澳科技下屬全資子公司東海晶澳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與新特能源達成戰略合作,計劃于2020年10月~2025年12月期間向新特能源及其下屬公司采購原生多晶硅9.72萬噸。
晶澳之前,上機數控、隆基股份也紛紛“搶貨”,分別與新疆大全、亞洲硅業簽訂多晶硅長期采購協議,采購容量達1.67萬噸、12.48萬噸。
當然,多晶硅長單并不是剛剛興起的市場潮流,早在2006~2008年及2010年多晶硅價格暴漲時期,長單模式頗為盛行。如廣為人知的昔日巨頭尚德的多晶硅十年長單,但也正是這一長單讓尚德付出了慘痛的教訓。
不過,與往日固定價格的長單不同,晶澳、上機數控、隆基的多晶硅長單均采取月度議價的方式,規避強勁市場波動的同時,保障原材料供應。
據硅業分會消息顯示,截至本周,國內11家在產多晶硅企業中,除新疆兩家尚未恢復至滿產運行、四川一家暫未復產以外,其余均滿產運行。根據硅料和硅片在產企業的生產現狀及計劃,預計9月份多晶硅供應總量在3.7-3.8萬噸(包括進口量),需求量在3.9-4.0萬噸,仍有0.1-0.3萬噸的供應缺口,因此市場供小于求的局面尚未扭轉,但日趨緊張的上下游博弈,使得多晶硅價格上漲乏力。
多晶硅向下傳導,當下產業鏈各環節價格正趨于穩定,但面對年底搶裝潮支撐,價格變動將不會太大。
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作者:水七沐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