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1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豬肉價格在連續上漲19個月后首次轉降,同比下降2.8%。
豬肉價格雖然有所回調,但仍然偏高,因而養殖利潤依然可觀。有鑒于此,一些散戶和投資者摩拳擦掌,意圖進場分一杯羹,這種盲目跟風行為極不理智。
之所以不能盲目跟風,首先是因為市場存在風險。在生豬行業,有一個特別的經濟現象——豬周期。據測算,自1994年6月份以來,我國豬肉價格波動經歷了6個完整周期。豬周期持續時間從最初的25個月,逐步拉長到59個月,總趨勢是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波動幅度越來越大。
何以如此?歸根結底,在于中小養殖戶盲目跟風,追漲殺跌,從而放大了市場風險。以上一個豬周期為例,在2012年1月份之前兩年多時間內,豬價持續上漲,大型養殖戶紛紛擴大規模,中小散戶競相入場。到2012年2月份以后,由于供應過剩,國內豬價持續走低。到2013年,南方春季低溫陰雨,大量仔豬死亡,夏季生豬出欄量下降,導致豬價短期連續上漲。許多中小散戶認為新一輪上漲周期開始了,爭先恐后進場。但實際情況是,雖然當時豬價在漲,生豬存欄總量過剩的狀況并未改變。盲目一哄而上導致供應量繼續大增,致使豬價調整周期向后加長了一年時間,造成全行業嚴重虧損。
不能盲目跟風,還因為存在疫病風險。本輪豬價上升周期從2018年6月份至今年6月份歷時長達24個月,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非洲豬瘟疫情。2018年8月份暴發的非洲豬瘟疫情,打亂了豬周期的正常波動節奏。在非洲豬瘟疫情沖擊之下,2018年10月份以來,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超過了5%的預警線,且降幅持續加大。到2019年9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達38.9%,生豬存欄暴跌41%。產能大幅下降造成豬價持續快速上漲,漲幅遠高于上一周期,且上漲周期短。盡管豬價高企,但非洲豬瘟疫情使很多中小養殖場遭遇了滅頂之災,只有為數不多的超大型龍頭企業由于生物安全水平較高,成功將疫病控制在了最低限度,從而贏得了可觀的效益。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截至9月份,能繁母豬產能已經連續12個月恢復性增長,生豬存欄連續8個月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意味著生豬產能已經觸底反彈,豬價已經進入下行周期。因此,試圖跟風進場者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