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行業,一個大家眼中的傳統行業,成為了今年的暴利行業,一噸利潤高達800多元。
這個行業到底發生了什么奇妙的變化?
究其原因,要么是生產端,要么是需求端發生了巨大的深層次變化。
玻璃這個商品,并非什么貴重材料,價值不高,也不適合長期存儲,也沒有什么保值或抗通脹的功能。所以,排除資金惡意炒作的可能。
從需求端看,房地產今年日子并不好過,“三條紅線”一直在控制地產的增速。
排除這兩個重要的因素,那確定變化就在供應端了。
首先,建筑用平板玻璃的產能,近3年來幾乎停止增長,穩定在9.6億重箱左右;數據上看,今年全行業產量增長3%,但是考慮到檢修、意外事故等等,產量可能是持平的。
第二,建筑用平板玻璃受到國家環保指標的嚴格控制,即使下半年開始玻璃經歷疫情的波折后,開始恢復正常,價格逐步走高,利潤逐步走高,但是玻璃行業并沒有因為高利潤而大規模擴張。
第三,玻璃行業經歷過數次洗牌之后,剩下的企業,現金流狀況良好,不會再出現庫存積壓就惡性降價傾銷的行為,行業相對理性。而且行業溝通比較有效,對價格的掌控力比較強。
疫情期間,華東的玻璃企業,就為了湖北的兄弟企業釋放庫存,主動讓出部分市場,沒有參與極端的價格戰,自發維護了行業的穩定。
第四,環保督查的大環境下,玻璃的生產成本有所抬升,尤其是煤改氣提高了10%左右的成本,硅砂的成本也有所提高,污染處理也增加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行業門檻。當然純堿是跌價的,但是對總體成本影響有限。
第五,沙河的環保執法在今年力度空前,減產達30%。這一舉措的執行,徹底結束了沙河歷史上價格戰的局面,整體抬高了華北玻璃價格的水位,使得過去南高北低的局面得以改善。
第六,從庫存數據和玻璃企業的產銷比看,需求端也非常健康。尤其是今年出現了疫情后的趕工潮,使得大部分廠家自6月以來產銷比都超過100%。
庫存在經歷了三四月份的低價去庫之后,玻璃廠的庫存6月份以后就進入了偏緊張的狀態,而且持續到12月份,使得傳統上冬儲的現象暫時落空。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資管網)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