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內地植棉面積逐漸減少,導致部分棉花主產區已不再把棉花列入種植業數據統計中。截至目前,內地部分棉花主產區生產數據只能由經驗農技人員的直感預估,或向來自社會多方尋求來進行數據統計,但所上報數據很難確定其準確性。
以江蘇省為例,棉花生產呈由南往北逐級遞減。截至目前,蘇南地區已無棉花種植。去年年初,在一些信息機構出現的植棉面積是近50萬畝,今年是近30萬畝,而當地農業科技人員分析全省植棉面積至多10余萬畝,這些面積除了農業科研部門品試研究性種植,少數專業戶與農技部門品種觀察種植以外,多以分散型、碎片化分植于徐州、南通、鹽城等老棉區老年棉農的房前屋后,基本沒有超過5畝以上的單體連片種植戶,品種也是以蘇魯皖棉花系列品種為主,品種多亂雜的矛盾比較明顯。
由于種植規模位列靠后,內地對棉花生產的重視程度普遍降低,這使內地棉花產銷更趨自由,尤其是品種更新,技術輔導和棉花的規范流通監管力度還有所欠缺,多為民間市場運作。
據了解,江蘇鹽城大豐市,最高年景全市植棉面積70多萬畝,是全國內陸地區第一個人均向國家售棉超百斤(皮棉)和第一個年向國家交售皮棉超百萬擔的縣級市。而到今年,該區只有不足1500畝的植棉面積,而整個鹽城市的植棉面積也不超萬畝。該區除兩家良種場與農業科研院校有合作,種了近300多畝品試棉花外,再無成百上千的連片種植,全為散戶零星種植。江蘇新豐鎮全心村某棉農表示,今年的植棉面為40畝,而其種品種,技術等受良種場指導,基本屬于良種棉試驗示范的外延種植觀察戶。當地還有幾個十幾畝,幾畝地的植棉戶,但絕大多部分種過棉花的農民己不種棉花。
據了解,內地棉花種植銳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于國家棉花產業政策的西移,重點支持新疆棉生產的因素;也有內地多數耕地流轉與征用,種植品種調整不再選擇效益較差的棉花。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棉市動蕩變化太大,價格不穩,與玉米、水稻,水產、畜禽養殖比較起來,效益難以比較且產銷風險有增無減。這些都是近四、五年來江蘇、山東、江西、河南、河北等重點主產棉區植棉面積稅減的原因。
棉花種少了,棉花流通體制自然消失或斷鏈。目前,江蘇多年形成的規范健全的棉花流通體系基本無存,小農戶散種,小販子收購,小軋車加工,小紡廠購用成為民間棉花流通現狀,價格、質量無從談起,蛋糕就這么大,各環節盈利也很足見。
關于蘇北農民植棉效益,分析如下:
因為種植面積不同,形式不同,江蘇集中型與分散碎片型棉花生產的成本及收益存在區別。一般老齡農戶種植棉花成本較低,沒有租地費、灌溉費和機耕費等大投資,畝棉剛性投入成本為:種子費35元/畝、農膜支架50元/畝、農藥化肥200元/畝、田間管理及棉花采拾人工工資折算400元/畝,合計約700元/畝。如果按畝采收棉花200公斤/畝,按6.50元/公斤計算,棉農收入1300元/畝,減去成本700元/畝,植棉純收入600元/畝。
而農場植棉在成本上與農戶基本相當,但如果考慮租地、機械化等因素,按照收成及收購價格來算,企業多半是要虧本的(江蘇畝土地流轉費1000-200元)。不過,農場若是科研性試驗種植的棉花,會有適當的項目補貼,加上江蘇近年來實施的棉花價格補貼(前兩年500元/畝)農場、農戶的植棉效益可以維持保本不虧或微利。
對于下一年度的棉花種植來說,農業農場與科研院校的試驗性種植及棉農零散種植均將將繼續。某受訪種植戶表示,他們種棉花已成為一種情結,種了一輩子棉花,對棉花知根知底,感情深厚。并且,沒有一項種植,農民不需要為之付出艱辛,反而讓種了一生棉花的老農學習其它作物生產也并非易事,而且在基礎技術,抵抗風險方面,缺少文化的老農實力也是有限的。近年植棉農戶坦言,盡管每畝500元/畝的補貼是先種后補,數額也比不上新疆,但只要政府保證兌現,農民還是高興的,因為,縱然種植收支平衡,這個500元便是凈收益,農民何樂而不為?
由此分析,江蘇等內地的分散性棉花生產,明年還會保持一定的面積。雖然今年長江流域棉花因災減產減收,但不等于明年還會鬧災,而且棉花價格向好(當地今年的籽棉收購單價比去年高出0.60-0.80元/公斤)、價格補貼有望保持,不僅今年的種植戶明年還會持續種,還會有部分相鄰老農受影響而種植,樂觀預測將增加5-10%的種植面積。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中國棉花網)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