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對銅的看法出現兩極分化,產業和貿易商不樂觀,投行偏積極。出現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因為我國是一個貧銅國家,銅產業在全球屬于中下游,利潤來源主要靠加工費,享受不到銅價上漲帶來的紅利。在沒有強勁需求的支持下,今年銅價不斷刷新前高,讓相當多的實體企業感到困惑,首當其沖的是下游精銅桿加工行業和線纜行業。
電解銅尚未迎來庫存拐點
加工銅桿占電解銅消費的60%,全國精銅桿有1600多萬噸產能,產能利用率僅有50%,拋開銅桿行業自身的產能過剩問題,低開工率也反映需求出現了問題。銅桿行業所對應的下游是電線電纜,電纜行業一般是先接訂單再組織生產,從招標到中標再到采購,加工利潤被銅價上漲吃掉,所以線纜企業接訂單比較猶豫。下游訂單不旺,庫存就會在銅桿廠積壓,受此影響,電解銅的消費能力就會不足。銅冶煉廠還能往交割庫交貨,銅桿庫存的質押途徑可就沒有電解銅便利了。以前下游企業訂一車30噸的銅價值150萬元,銅價上漲到6萬/噸后則需要200萬元,周轉資金占用上漲了1/3,銅價上漲以及庫存保值盤的損益使實體企業的現金流面臨一輪又一輪壓力,導致下游和貿易商都沒有動力備貨。
現貨市場上最直觀的體現是,華東電解銅現貨4月平均貼水70元/噸,往年同期平均在升水約50元/噸。華北市場更是冷清,天津現貨很長時間貼水300—400元/噸,河南現貨也貼水300元/噸,而去年4月天津現貨升水一度達到了450元/噸。電解銅市場價遠低于銅桿廠年初簽的長單,長單的執行竟變成了劣勢。另外,國內電解銅進入4月后一直沒有迎來庫存拐點,期貨市場contango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連貿易商也失去了做滾動套利的基礎,市場上沒有貿易環節的“蓄水池”,旺季不但不旺,還冷清了許多。
今年精廢銅價差仍然較大
雖然從精銅消費看產業端確實不樂觀,但廢銅制作的低氧銅桿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全國廢銅桿產能為500萬噸,開工率卻達到了70%。低氧銅桿的導電性和拉制性能夠滿足一般建筑線纜的要求,并且生產工藝近年來逐漸提高,在特殊情況下甚至能達到精銅桿的拉制級別。今年精廢銅桿價差穩定在2000元/噸以上,越來越多的線纜企業只要符合訂單指標要求就會使用低氧桿,甚至低氧桿也開始流入國網訂單。這樣來看,下游工業需求一直存在,只是精銅需求很大一部分被廢銅替代了。
那么廢銅的供應如何呢?自去年11月廢銅進口政策放開,加之疫情得到控制為進口提供便利性,去年因疫情積壓在東南亞的廢銅陸續進口。今年3月廢銅進口17萬噸,同比增加91%,累計進口達到了2019年禁止“廢七類”進口之前的水平。如此一來,今年精廢銅價差較大的局面可能要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精銅消費仍然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能源結構將發生巨大改變
不過,短期的基本卻不足以主導銅價修正,銅價仍然高歌猛進,除了海外經濟復蘇強勁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我國制定了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總體目標,在這十年里清潔能源要逐漸替代傳統石化能源,風電、光伏進入密集建設期。之前有機構預測,到2025年國內清潔能源帶動的年均銅需求量為55萬—65萬噸。加之新能源汽車消費勢不可擋,新能源汽車單車用銅量是傳統汽車的3—4倍,還有與之配套的充電樁建設以及城市電力網再次升級,這些都會增加銅的用量。我們或許已經站在十年風口的初期,正準備經歷一場未來能源結構巨大的改變,銅以其優良的導電性,將是這個風口的主角。
總的來說,疫情后全球經濟處于復蘇趨勢中,銅的需求不會差,但恰好今年廢銅進口恢復,擠占了部分電解銅需求,這是今年電解銅消費不樂觀的原因。銅價上漲將壓力集中到產業的下游,尤其是精銅桿加工企業默默承受著一切。不過,或許我們已經悄然站在了一個新的風口,未來銅的需求有望迎來曙光,資本市場已經敏銳地嗅到未來的風向。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