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14日,期貨日報記者跟隨“2021年豫魯冀小麥玉米市場形勢調研團”,下麥田、訪農戶、進企業,深入調研我國冬小麥主產區生產形勢,了解“坐地糧莊”、制粉、飼料加工、生豬養殖、糧食倉儲等市場主體的小麥玉米收購、銷售、庫存等情況,特別是小麥和玉米的互相替代及通脹預期等市場關注的重點問題。
調研顯示,今年新麥價格高開已成定局,庫存最低收購價小麥暫時停拍引發市場關注,小麥大量替代玉米態勢明顯。新冠肺炎疫情與主要經濟體“無限放水”的貨幣政策正在引導農產品價格翻倍上漲,“地頭糧莊”、貿易商、糧庫與飼料加工、養殖企業等持有積極的收購新麥心理,各級政策性小麥儲備增加為市場增添了不確定因素。加之國內玉米市場進入傳統青黃不接階段,以及缺少了臨儲玉米“壓陣”,市場未來形勢更加錯綜復雜。
預期新麥產量增加、質量提升
近日,河南等小麥主產區先后出現的大風、大雨、雷電等天氣引人關注,主要原因是河南、河北、山東、陜西、江蘇、安徽、湖北等地的冬小麥生長進入最關鍵階段,正處在籽粒形成期。同時,自2019年以來玉米價格持續上漲使得小麥性價比越來越高,在過去的一年多,小麥替代玉米被用作飼料原料數量估計在3500萬噸以上,這不但改變了小麥、玉米市場的供需格局,而且事關未來我國居民口糧與飼用糧的供應安全。另外,當前國際市場糧油價格正在演繹“瘋狂通脹的故事”。因此,今年我國新麥產量、質量、價格備受市場關注。
焦點問題之一:新麥生產形勢好于往年,變數集中在進入收獲期后主產區天氣變化方面。
期貨日報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年初以來,國內主要冬小麥產區風調雨順,小麥長勢好于往年,但自3月開始,多地日照不足,低溫天氣較多,小麥生長發育積溫偏少,可能會延長小麥的發育期,推遲小麥的成熟期與收獲期。同時,低溫多雨天氣使得一些產區病蟲害較為嚴重。
綜合來看,新麥生產形勢較樂觀,各地冬小麥長勢普遍好于往年,單產預計增長明顯,大部分產區新麥質量預期較好,主要表現在內在品質提升方面。目前市場較為擔心的是,收獲期來臨后主產區是否會出現連陰雨天氣。
部分小麥育種專家告訴記者,2020年10月冬小麥播種后,多個主產區先后出現雨量較大的降水天氣,既利于冬小麥出苗,又利于冬小麥多分蘗,特別是進入冬季以后,各主產區平均氣溫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使得大部分麥田的群體較大。更重要的是,今年入春以來,各地降雨量普遍高于往年,再加上新品種大范圍推廣,小麥生產形勢較為樂觀。
在調研中記者注意到,各主產區冬小麥種植面積較穩定,一些機構公布的數據還顯示冬小麥總種植面積是增長的,如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冬小麥播種面積達到3.35億畝,比上年增加300多萬畝。若多數地區冬小麥長勢較好,單產增加,后期不出現連陰雨天氣,不大面積發生赤霉病等病蟲害,則今年我國小麥將獲得豐收,呈現出相關機構預計的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格局。
焦點問題之二:新麥市場收購主體將進一步多元化發展,“有錢、有庫,缺糧源”與“內行、外行,全入行”的新特征顯著。
據記者了解,今年新麥收購市場主體會出現很多新面孔,且各市場主體均已做好了積極收購的準備工作,具體到收購資金、倉容籌備等細節問題,市場將呈現“有錢、有庫,缺糧源”的積極收購局面。
除去政策銀行的資金支持,很多金融機構將介入新麥收購市場,而且所提供的資金使用成本較低、方式靈活,甚至連傳統的國有小麥收儲企業都愿意和這些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與此同時,來自廈門、東北、京津及河南等地的農產品投資機構,更是打算憑借擁有大量自有資金的優勢積極介入新麥收購市場。另據業內專業人士預期,在新麥上市初期,“地頭糧莊”、小貿易商、補庫任務較重的國有糧庫和中小型飼料加工、養殖企業等會積極“搶糧”。
焦點問題之三:市場普遍認可新麥開秤價格預期高開,但高開后如何走則存在較大分歧。
目前,湖北省部分地區新產小麥已開始上市,雖然該省多地出現的暴風雨天氣令新麥質量下滑,但新麥開秤價仍高于往年很多,如部分烘干后的國標三級小麥收購價每斤在1.15—1.17元。據此推算,預計河南南部的新麥開秤價每斤在1.18—1.21元,其他主產區的新麥開秤價每斤將普遍在1.2元以上。
“新麥價格預期高開的概率較大,隨后會快速上行,在每斤達到1.24—1.26元后將徘徊整理,此時市場還會出現觀望心理。”一位“老小麥”告訴記者,市場搶購主體預計以“地頭糧莊”、養殖企業、投資機構、新增與補庫任務較重的國有糧庫為主。長遠來看,主導新麥價格漲跌的主要因素是玉米價格的漲跌,以及局部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態勢。
陳麥庫存拐點出現的概率加大
雖然近幾周各類政策性庫存小麥競價銷售的成交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部分年份庫存小麥的成交價穩中有降,但小麥市場庫存拐點即將出現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同時最低收購價小麥暫停競價銷售得到市場重點關注。
從相關機構公布的數據來看,當前庫存小麥分布區域不平衡,且剩余的庫存總量已接近“中性區間”。這讓很多投資機構、糧食貿易大戶希冀復制2019—2020年在玉米市場囤糧掙大錢的模式。
期貨日報記者與部分糧商交流時獲悉,當前中小型貿易商、飼料加工與養殖企業手中擁有的陳小麥數量不大,新麥上市后,其將積極收購。與此同時,大型制粉企業、投資機構、糧油貿易商、飼料加工與養殖企業仍擁有較多的陳麥,如制粉企業庫存的陳麥可以用到7月底,其參與新麥收購較為謹慎。這些企業普遍持“看漲不跟漲”心理。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在新麥價格高開的情況下應先消化陳麥庫存,或繼續從市場收購陳麥。
目前,小麥市場主體熱議最低收購價小麥暫停競價銷售。有觀點認為,最低收購價小麥暫停競價銷售是有關機構有意讓小麥價格上行,以此來縮小與玉米的價差,有利于保證我國居民口糧安全。還有觀點認為,最低收購價小麥暫停競價銷售有利于新麥市場價格走高,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激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另有一些觀點認為,最低收購價小麥暫停競價銷售是為了消化中間商手中囤積的大量已拍糧源,消除市場囤糧心理,提高各級儲備糧輪出的銷售率。
另據記者了解,當前國內小麥市場總體供大于求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終端需求主體原料庫存充足,而且高于往年同期,特別是大型制粉企業周轉庫存較高。從小麥進口情況來看,今年1—4月小麥進口量增幅較大。
小麥替代玉米現象大量出現
調研中期貨日報記者發現,受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特別是當前玉米價格遠高于小麥價格的刺激,出于降低生產成本的考慮,飼料加工、養殖企業等紛紛調整原料配方,不斷加大小麥使用量。市場預計今年小麥替代玉米的數量在3500萬噸以上。
“小麥替代玉米的數量龐大,加上這種市場態勢仍在持續發展,最終將改變小麥、玉米市場供求格局,使得小麥、玉米的價格聯動性進一步加強。”小麥、玉米市場資深研究員張智先告訴記者,當前年度,我國玉米市場供需面已進入基本動態平衡階段。主要原因是陳小麥和陳稻谷替代玉米的數量出現大幅增長,同時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另外,新麥上市將為今年大量飼用小麥需求提供更多的貨源。
在河南漯河、駐馬店、周口、開封等地,記者看到剛剛收獲了油菜籽、大蒜的田地沒有像往年那樣種春花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綠油油的玉米苗。上述地區的受訪農民說,由于預期種植玉米收入增幅較大,其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的積極性較高,連一些邊邊角角的小地塊也被農民開墾出來種上了玉米。
張智先認為,雖然今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出現規模性增長的概率較大,新季玉米產量預計樂觀,但仍不會改變下年度國產玉米市場產不足需的格局。未來,隨著陳小麥、陳稻谷庫存不斷消化,加上新年度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還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后期玉米市場的供應缺口如何彌補令人關注,同時小麥、稻谷價格上漲的概率也較大。目前,國內品質較好的小麥價格已呈現出較強的上漲態勢,小麥和玉米的比價開始反彈,預計這將是一個長期趨勢。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期貨日貨)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