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國家一方面在生產環節領域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等投入,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流通環節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促進糧食有序流通,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在流通環節,國家每年都支付大量糧食補貼,支持糧食的收購和存儲等,通過補貼流通環節間接地補貼農民,保護好農民利益。這種補貼方式與當時的經濟體制和糧食流通體制密切相關,對貫徹落實好“按保護價敞開收購”政策,穩定糧食生產與供求、緩解農民“賣糧難”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其弊端也日漸突出,主要是:
1、種糧農民難以完全享受到政策實惠。對流通環節進行補貼,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好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但通過補貼流通環節以補貼農民的做法,在操作上往往難以完全落實到位,政策容易打折扣。
2、財政補貼效率較低。國外經驗表明,支持流通環節的價格補貼政策,補貼效率相對較低。據經合組織測算,發達國家價格政策的補貼效率僅僅為25%,即補貼4元錢,農民得到的只有l元。我國在流通環節補貼效率也相對較低,結果國家花了錢,效果還不明顯。
3、糧食流通不暢。我國傳統保護價敞開收購政策在促進糧食大幅增產的同時,也帶來糧食的大量積壓,使得順暢流通和順價銷售陷入困境,迫使國家只能降價銷售或不斷調低保護價格水平,最終農民利益還是不能得到有效保護。
4、國有糧食企業缺乏改革壓力和動力。實行糧食保護價政策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有貸款、庫存有補貼、虧損就掛賬”,對國家的政策依賴心理日益嚴重,躺在國家補貼身上,市場經濟意識逐漸淡化。國家每年給予大量補貼,企業反而陷入虧損“黑洞”。
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發放的標準是什么
目前,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一般農戶和種植大戶分開進行補貼。補貼對象(一般農戶和種糧大戶)不重復,補貼資金不疊加。享受補貼的農戶只能是“一般農戶”或“種糧大戶”之一,享受的補貼也只能是一項相應的補貼。
(1)一般農戶補貼標準
各區縣的農民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標準各不同,全市已籌集資金總量按各區縣糧食總量、播種面積、耕地面積三項指標測算單位補貼標準,一次性下達撥付各區縣,分配各區縣的補貼資金減去種糧大戶補貼資金計算一般農戶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標準,具體的直補標準要咨詢當地農業部門。
(2)大戶補貼標準
種糧大戶的申報、認定、補貼標準、兌現辦法按《種糧大戶直接補貼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執行。
對種糧大戶實行兩個檔次的補貼標準:種植糧食作物50畝(含50畝)至100畝(不含100畝)的,每畝補貼160元;種植糧食作物100畝(含1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230元。
當我們了解了國家相關規定之后,才能更好地保護農業從業者的合法權益,降低其農業成本,鼓勵其相關工作。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水稻種植交流網)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