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依靠技術推廣栽培優質藥材的科技園,每年可解決20萬農民就業,帶動3500戶農民脫貧致富,這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的典范——苗鄉三七科技園。
苗鄉三七科技園能夠取得這一成果,離不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首席研究員、“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陳士林及其團隊依托當地實業公司,通過中藥材遺傳信息解析構建“四階式”新品種選育平臺,栽培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三七新品種——苗鄉1號和苗鄉2號。
陳士林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效和長效應建立在“道地品種”和“品質保障”的基礎上,“選育優良的中藥材品種,規劃適宜的生態種植區是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要根基,只有掌握原創性的技術才能更好地推廣應用。”他說。
為此,在從事科研工作近40年的時間里,陳士林帶領團隊始終如一地將中藥的基礎研究和相關技術推廣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把中藥科研進展“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科技助力中醫藥扶貧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陳士林作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近年來,陳士林帶領團隊堅守在中醫藥科技扶貧的一線,在中藥材基地建設、構建優質中藥材生產關鍵技術和培訓平臺、強化中藥材質量標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
在陳士林看來,貧困地區有著發展優質中藥材產業的生態優勢和后發優勢。“這些地區大多分布在山區、丘陵區和高原區,中藥材產地的道地性、種植的生態要求恰好可以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科技助力中醫藥扶貧開創了中國特色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新模式。”他如是說。
除了三七,陳士林團隊還成功選育了人參、紫蘇等8種中藥材品種,并將中藥材品種鑒定、良種培育及繁育、無公害種植等關鍵技術應用在中藥材產業扶貧中。
“科技助力中藥扶貧,除了提高當地群眾收入,更要激發當地的內生動力,既扶志,又扶智。”陳士林說。
為了讓貧困地區的農民掌握中藥材從種到收全過程的技術要求和規律,陳士林和團隊在云南、貴州、吉林、湖北、重慶、陜西等省份的貧困地區開展良種選育、田間管理、規范生產、采收加工等貫穿全鏈條的技術推廣培訓,累計受眾超過2萬余人,幫助貧困農民著力解決“在哪里種、種什么、怎么種”等問題,推動了當地的藥材規范化生產和經濟發展,讓當地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
陳士林表示,通過在貧困地區推廣中藥材新品種和規范化種植,提高了中藥材品質,使得藥農大幅增產增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了無公害藥材生產與三農經濟轉型的有機結合。
中醫藥產業發展須掌握原創技術
作為中藥領域的“中國高被引學者”,陳士林一直以“科研成果”說話,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助力中藥研究在深入實踐的同時走向國際舞臺。
“我們通過為每一種中藥材建立專門的藥材‘基因身份證’,解決了中藥材基原鑒定的問題。”陳士林介紹,針對中藥材造假問題,他和團隊通過基因鑒定方法,創建了中草藥DNA條形碼鑒定體系和鑒定數據庫,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證實核基因序列ITS2作為藥用植物通用DNA條形碼。中草藥DNA條形碼鑒定體系被納入《中國藥典》,也被多國的藥典引進。
為了解決中藥材盲目引種及由此產生的中藥材品質下降和生產無序發展的問題,陳士林帶領課題組,開發了中藥材全球產地適宜性分析系統(GMPGIS),通過19個生態數據值分析解決“藥材在哪里種”的難題。
“GMPGIS系統的研發擺脫了過去依靠傳統經驗和單因素分析的落后方法,為我國中藥材引種栽培和中藥材產業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學、可靠、直觀而快捷的決策分析手段。”陳士林介紹,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全國32個貧困縣開展了無公害中藥材種植規劃,完成260個中藥材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
從提出基因組學概念到建立并運行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陳士林和團隊走過了20余年的時間,他經過長期科研公關首創的“中藥材生態適宜性與數值區劃分析平臺”、輔助育種技術等也在推進全國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是過去長時間的積累才有了現在的成果。”陳士林說:“沒有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和原創的方法技術,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中醫藥科研工作者永遠在路上”
提及在國內外獲得的獎項,陳士林總是謙虛地說,這是課題組全員一起努力的成果。
“云南文山的工作站,我的博士后董林林一年去了16次。我們團隊的川貝母野生基地位于青藏高原南緣海拔3000多米的藏區,我的博士生李西文和一些同事完成課題期間每年會在那邊住三個月,真的都挺不容易的。”陳士林說。
帶隊在野外采集中草藥樣本的時候,陳士林總是團隊中步伐最矯健的那個,他總和隊員開玩笑說:“你們怎么都走不過我一個老頭兒。”
長期在田間地頭調研練就并保持著的“腳力”讓陳士林頗為自豪。除了在野外“暴走”,他更多的時候是在實驗室里鉆研。
堅持每天早上六點前起床,七點前回復完課題組的郵件,每周帶領課題組至少開兩次組會,對于陳士林而言,沒有周末的概念,只有項目的推進度和一個接一個的討論會。
比起“做了什么”,陳士林覺得“做出了什么”才是評判科研工作者的價值標準。“我希望我們的科研成果是能夠真正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是經過歷史檢驗能夠留下來的。”
在這一點上,陳士林坦言自己深受研究所前輩屠呦呦的影響。“屠老師60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她執著專注地做出實事的風格是非常值得研究者學習的。中醫藥領域還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能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貢獻。”
陳士林常常在國內外論壇中分享“本草基因組學發展與應用”等科研內容,也會和全世界的同行探討專業領域的課題,對于能夠讓國際平臺聽到我國基于現代科學的中醫藥研究,陳士林覺得很欣慰。
“我們有寶貴的中醫藥學傳統,有極大的中藥產業空間,我們課題組的責任就是要做好中醫藥的基礎研究,將原創技術推廣應用,取得更多被國際認可的成果。”
“中醫藥科研工作者永遠在路上。”陳士林說,他堅信中醫藥科研工作者們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王青云)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