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茂山鎮東屏村,云南彝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重樓種植基地綿延數百畝,從2016年進入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平臺后,這里的重樓從種植、加工到流通銷售實現了全產業鏈大數據追溯,且與商務部的國家追溯平臺實現數據對接,贏得了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
在我省曬出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成績單中,綠色食品牌戰略成效顯著,作為其中重點產業之一的中藥材產量規模同比增長7.5%,成為疫情下農產品增長強勁的亮色。
“發展中藥材產業是云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客觀需要。隨著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等重大部署的實施,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云南道地中藥材產業潛力巨大,精耕種、精加工、精銷售,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是未來云南道地中藥材發力的方向。”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養殖行業協會會長蘇豹表示。
種植面積和產值穩居全國第一
2019年,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面積872.68萬畝(含藥食兩用藥材),產量94.95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農業產值已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
作為早于李時珍《本草綱目》140多年的中醫藥精華匯編《滇南本草》的誕生地,云南有得天獨厚的中藥材資源。據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顯示,云南省中藥資源種類有6559種,藥用植物資源有6157種,中藥資源種類總數和藥用植物種數分別占全國的51.4%和55.4%,民族藥資源有2000多種。有574個品種藥進入中國藥典,居全國之首。
云南中藥材道地性強。蘇豹介紹,道地藥材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云南優勢中藥材三七、燈盞花產量均占全國總量的90%以上,“三七在國內藥材市場地位舉足輕重,無論是開發深度還是產值都首屈一指。天麻、燈盞花、滇重樓等滇產藥材的市場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斷提高,全國現有35大類、43個劑型、5000多個品種的中成藥,其中使用云南中藥材的就達3500多種。”
近年來,我省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產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已制定和修訂了彝藥、傣藥和地方中藥材標準370個,民族藥、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等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建立了百余個中藥材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特別昆明理工大學崔秀明教授團隊先后制定頒布了三七、天麻兩個品種的國際標準。
綠色有機引領產業風向標
如何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要求發展中藥材產業?2018年,云南省組織專家編寫《中藥材產業發展報告(2018-2022年)》,大力推進云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進中藥材無公害、綠色、有機基地建設,支持建設道地藥材良種選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工作。到2019年底,這一舉措成績凸顯,中藥材標準化基地126萬畝,其中獲綠色認證基地4.5萬畝,有機認證基地3.2萬畝、同比增長53.4%。
“隨著基地建設的穩步推進,我省中藥材種植優勢品種逐漸形成。”蘇豹介紹,從種植規模看,三七、天麻、重樓、云木香、砂仁等17個品種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云當歸、滇黃精、茯苓、石斛、粗莖秦艽等9個品種種植面積達5萬畝以上(5-10萬畝);從農業產值看,三七、重樓、砂仁、石斛、天麻等10個品種的農業產值超過10億元,云木香、當歸、粗莖秦艽、燈盞花、銀杏等21個品種的農業產值超過1億元(1-10億元)。
保山市龍陵縣象達素蓮石斛種植場是龍陵縣象達當地最早潛心種植石斛的探索者。“云南的中藥材之所以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種質資源等是成就優質品質的基礎。隨著云南中藥材名氣逐漸變大,如何保留住云南中藥材原汁原味、綠色生態成為我們農場的頭等大事。農場種植石斛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活樹仿野生種植、樹樁仿野生種植等技術。”素蓮石斛種植場銷售經理王文靜說。
通過省政府搭建“云南特色·冬農魅力”等平臺,素蓮農場的石斛走進北京、上海等城市,并擁有一批忠實消費者,“第一年去北京,我賣的新鮮石斛沒有人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云南的石斛品質上乘。通過省里搭建平臺,企業走出去了,省外消費者對云南出產的中藥材反饋很好。”王文靜說。
如今,素蓮農場在保山龍陵縣象達鎮、德宏州芒市壩竹種植石斛,共有基地206畝,其中鐵皮126畝,紫皮80畝。企業堅持手工制作石斛楓斗,也成為素蓮農場石斛楓斗品質和品相保證的基石。在種植環節則終秉承生態、綠色、回歸自然的種植方法,施農家肥,鐵皮、紫皮石斛鮮條農殘重金屬年檢年年合格,植物多糖含糖量較高。王文靜表示,今后將不斷探索石斛新興藥用產品的開發,保持優良安全放心的種植作風,助力石斛產業發展。
從源頭到終端溯源體系構建推動“一切可溯”
在云南彝道農業公司,“追溯管理員”是一個常設的職位。“我們的每一批重樓都有一個二維碼標簽,就像藥材的身份證,用戶只需掃描標簽,便能知曉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實現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的全程質量跟蹤。”追溯管理員張玲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一度令人擔憂。要解決這一痛點,做好溯源體系,從源頭把好質量關是一大出路。2013年,云南省被國家商務部列為第二批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特別是從2017年起,在云南省商務廳的指導和支持下,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養殖行業協會自主搭建了“云藥質量追溯平臺”,并作為省級中藥材公共服務平臺幫助、引導我省中藥材生產企業建立追溯,目前已有87家中藥材生產企業申請使用省級中藥材追溯平臺,初步建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2019年,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注冊認證企業252家,中藥材追溯品種19類,涵蓋三七、天麻等特色優勢品種,追溯總數據量462萬條、總賦碼量438.36萬條。其中,文山州還通過推行文山三七地理標志表產品專用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中藥材(文山三七)流通追溯體系統一標示“三標”聯用,使三七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進一步完善。
“溯源體系的手段一上,立即成為云南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抓手,藥材質量提升成效顯著。這個系統目前的數據查詢量在全國各省市排到第三位,對主要產品實現從種植、加工到流通銷售的全產業鏈實現大數據追溯,對于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益、促進中藥材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19年以來,通過追溯體系統產生的中藥材對外訂單達1300噸,品種發展到10個。”蘇豹介紹。
可追溯讓云南中藥材貼上了放心標志,2019年,云南省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及提取物出口額2045.6萬美元。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抓品牌建設抓龍頭企業云南道地藥材知名度提升
為不斷提升云南中藥材的市場占有率及知名度,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從2018年起開展云南綠色食品‘10大名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評選活動,重點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認證、技術創新。
在“十大名藥材”評選活動中,2018年,“云三七”牌三七、“徐美德”牌天麻、“云全1號”牌滇重樓、“南草堂”牌鐵皮石斛金條、“龍津”牌燈盞細辛、“滇奇”牌茯苓、“維西當歸”牌云當歸、“華桂牌”云木香、“雪黎”牌草果、“滇及”牌白及獲得“十大名藥材”稱號。2019年,“七丹牌”三七、“豹七”三七、美洲大蠊、“萬綠”牌蘆薈粉、“品斛堂”石斛、“滇及”牌白芨、“龍津”牌燈盞花、央坷藏紅花、高山生物鐵皮石斛、“維和”三七等十個中藥材品牌獲得第二屆“十大名藥材”稱號。
去年底,云南省“綠色食品牌”10大名品展銷中心亮相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候機大廳,以茶葉、中藥材、生鮮果蔬、鮮花制品和堅果為主的云南特色商品質優價惠,受到顧客歡迎。
據介紹,有關部門計劃從今年起,用3-5年時間,培育推出具有種植歷史、工藝獨特、品質優勢的“十大云藥”,“要使其成為像川貝母那樣能代表四川藥材的云南藥材名片,真正讓云南中藥材形成市場歡迎的商品,轉化為經濟優勢。”
產業結構優化向下游精深加工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云南大部分中藥材以初級原料出售,產品附加值不高,中藥材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程度較低。
為進一步提升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水平。云南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業內知名企業的管理經驗、技術研發、資本經營等先進生產要素。以三七、天麻、石斛、重樓、燈盞花等道地藥材為重點,培育15戶中藥材規范化產地加工企業,進一步提升中藥材原料加工率和產業效益。
2018年,康美藥業、天士力集團、康恩貝集團有限公司、上藥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藥企順利進駐昆明、普洱、昭通、大理等州市,促進了中藥材種植、加工水平的提高,推動產業提質增效。2019年,云南省生物醫藥產業招商推介會在玉溪舉辦,國藥集團、華潤三九、通盈藥業、四川新綠色現代中藥、神威藥業、東陽光、華北制藥等新一批企業又積極到云南發展展開對接,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化布局初步形成。
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云南中藥材產業加工產值從321億元增加到502億元,年均增長16.1%,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從0.98:1提升到1.29:1,加工產值中提取物產值占比從2016年4%增長到2019年17.3%,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體現出整個產業向下游精深加工環節發展態勢。
據悉,下一步,我省將以中藥配方顆粒為范例,建立產業鏈質量體系,保證產品安全可靠。建立省際互認質量標準體系,發展道地藥材配方顆粒大品種。促進中藥產業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發展“互聯網+中藥+中醫+中醫藥健康服務”平臺經濟,構建中藥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云南網)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