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農業大學與兩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林下中藥材技術推廣、專業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等領域開展深入的合作,以此進一步促進云南省中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學校、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機制創新。
林下三七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率領團隊歷時十余年研發構建的三七種植新模式。與眾不同的是,朱有勇率領團隊多年來與企業合作推廣林下三七,一直不收專利使用費。一項10多年才研制出來的科研成果,為何要免費與企業合作?朱有勇表示,我們有好的技術成果就要推廣,與成熟的企業合作,不要一分錢,希望用生態的生產方式去取代不環保的生產方式,要保證讓人們吃上最好的東西,這是我們科學研究的初心。一個學校有了科研成果,怎么去持續性的滾動做強做大?我們的答案是把科研和生產結合起來,與企業結合起來,就能產生效益,用這些效益再來支持科研發展,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林下三七是如何從一項科研成果帶動變成一個致富產業呢?
據云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介紹,林下三七項目的創新點,是利用三七生長習性與林下環境相耦合、林下樹種與三七相生的特性,遵循藥效第一的原則,讓三七回歸山野林,實現林下規?;?、標準化生產。借助該項目的實施,成功構建了集政府、企業、農戶、區塊鏈、物聯網、職業教育為一體的科技扶貧協同模式,采取“政府+企業+科技人員+農戶+社會組織”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即地方黨委政府抓統籌、抓監管,企業出資金、找市場,專家團隊出技術、出標準,農戶出資源、出勞力獲得報酬,協會、合作社負責行業協調。2016年至今,在瀾滄縣竹塘鄉和糯福鄉、糯扎渡鎮等鄉鎮的50余個山嶺貧困村大面積示范推廣1萬畝,創造產值5億余元,有效帶動50余個貧困村全面脫貧致富。該技術還逐步推廣到云南普洱、紅河、楚雄等州市10余個區縣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成了帶動邊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大大緩解了土地資源匱乏矛盾,將“青山”變成“金山”。
2000年以來,云南三七逐漸在全省多數地州的農田都有種植,規模越來越大。“三七的連作障礙問題導致耕地30年才能恢復,估計5年以后就沒地種了。”朱書生說。
2007年,朱有勇接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一個任務——解決云南三七連作障礙問題。他開始率領云南農業大學團隊集中攻關三七連作障礙的問題,他們發現,就像虹鱒魚只能在清水里養一樣,三七只能在無污染的農田里生長。針葉林地就非常適宜三七生長。2015年的時候,朱有勇團隊到瀾滄縣示范轉化林下三七成果,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當地群眾田地很少,但是林地很多,適合發展林下三七,很快推廣成功。
朱書生認為,林下三七解決了三七連作障礙占用耕地問題。云南現有農田種植面積七八千萬畝,林地面積有3億多畝,適宜林下三七種植的近1億畝,把林下三七從農田引到林子里來,不光是解決占用農田的問題,還解決了三七的品質問題,農田三七種植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殘超標,而林下三七林子實現不用農藥不用化肥,品質提升,解決了三七安全和藥效的問題。“林下三七還解決了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問題,現在每畝投入2萬塊左右,收成以后一畝至少掙10萬元。云南多數州市都可以推廣,計劃今后5年推廣5萬畝,10年后達到10至15萬畝的規模。”朱書生說。
“我們探索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培養大批能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應用型人才,由教授技術團隊直接把技術帶到基層去,1萬畝就是一個科技小院,就是一個科技小團隊,執行我們所有的科技指標,生產出不用農藥化肥、最優質的中藥材,讓從事技術推廣的教授、研究生、企業家都能得到實惠、都能有奔頭,我們既要生產出最好的中藥材,同時又培養出最實在的應用型的人才。”朱有勇說。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捎糜诖_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