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藥上市公司紛紛發布了上半年經營業績。中報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行業整體營收萎縮,凈利潤增長良好,不過,內部繼續呈現出分化,中藥行業承壓明顯,七成以上中藥企業業績負增長。
七成以上中藥企業業績負增長
川財證券報告顯示,從2020年上半年上市醫藥企業來看,醫藥行業結構分化,醫療器械、原料藥、醫療服務收入增速居前。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醫療器械公司營業收入提升較大,同比增長39.61%,化學原料藥同比增長4.74%,醫療服務同比上漲4.11%,醫藥商業、生物制品、化學制劑分別同比下滑1.39%、3.63%、8.98%,中藥方面下滑更是多達9.94%。
從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來看,上半年醫療器械行業同比增長高達94.73%,醫療服務增長49.14%,化學原料藥、醫藥商業分別同比增長33.13%和1.39%,但中藥和化學制劑方面,則分別同比下滑25.51%和5.95%。
具體從67家中藥公司來看,2020年上半年營收總額為1447億元,同比下降10%,歸母凈利潤136億元,同比下降26%。單季度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中藥公司營收總額為723億元,同比下降12%,歸母凈利潤為73億元,同比下滑26%;第二季度營收總額為885億元,同比增長13%,歸母凈利潤為63億元,同比下降24%。
華安證券分析師鄒坤表示,疫情疊加醫改政策影響下,中醫藥行業承壓較為明顯,輔助用藥控費及新藥申報審批等政策均需要中藥企業對原有經營策略進行較大調整,業績上更是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兩位數下降。
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同花順行業分類下,中藥分類企業68家,僅17家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占比25%,以嶺藥業、佛慈制藥等涉新冠肺炎疫情用藥企業收入增幅明顯。
湘財證券分析師許雯則表示,中藥行業承壓依然明顯,下行壓力依舊較大,76%的企業收入負增長,73%的企業扣非歸母凈利潤負增長。
多家明星中醫藥藥企收入明顯下降。以同仁堂股份為例,2020年上半年同仁堂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16.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27.28%。華潤三九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同比下滑18.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38.41%。
在分析業績虧損原因時,同仁堂股份表示,上半年,國際貿易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疊加,市場消費疲軟,全球經濟下行趨勢明顯,下屬同仁堂國藥業務覆蓋20個國家及地區,故所受影響較大。
也有中藥企業實現了營收和利潤增長。上半年,以嶺藥業實現營業收入44.8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0.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4億元,同比增長57.05%。其上半年業績增長有兩個因素驅動:一是受新冠疫情影響,連花清瘟銷售收入大幅增長,二是心腦血管產品銷售收入在第二季度實現增長。資料顯示,從2020年1月下旬開始,以嶺藥業將所有生產線用來生產連花清瘟。連花清瘟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5.4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銷售費用明顯下降研發投入普遍較低
從中醫藥企業中報來看,中醫藥企業銷售費用明顯下降。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68家藥企中,52家企業銷售費用同比下滑,占比高達76.47%。
具體來看,華潤三九銷售費用同比下降36.04%;康恩貝銷售費用同比下降27%;中恒集團銷售費用同比下降40.08%;葵花藥業銷售費用同比下降達42.96%;康緣藥業銷售費用同比下降44.33%。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多中醫藥企業銷售費用有所下滑,但總體來看,仍有部分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收比較高。同花順數據顯示,從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占比來看,68家中醫藥企業中,包括西藏藥業、漢森制藥、奇正藏藥等多達25家企業銷售費用占比多達40%,龍津藥業、大理藥業等7家企業占比更是高達50%以上。
具體看,龍津藥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70.42%;大理藥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達58.75%;上海凱寶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55.45%;步長制藥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52.35%。
除此之外,中醫藥企業研發投入雖有所增加,但較醫療行業中其他類別仍然有限。清科資本合伙人喻聚蓉表示,類比生物藥企業,中醫藥研發投入力度較弱。財通證券分析師張文錄表示,相對于化學制藥公司轉型創新而言,中醫藥企業受醫保控費壓力大,研發進展慢且思想仍未跟進,例如,化學制劑企業的研發支出為6.6%,而且逐漸上升;而中藥企業的研發支出僅有2.3%,過去兩年變化不大。
同花順數據顯示,連續兩年公布研發費用的67家中醫藥企業中,28家企業研發投入有所增加,其中以嶺藥業研發費用投入較上年同期上漲30.7%;桂林三金研發投入較上年同期上漲55.4%;步長制藥研發投入較去年同期上漲49.14%;方盛制藥研發投入較上年同期上漲50.18%。
具體來看,7家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白云山、以嶺、天士力研發投入超過2億元,分別為2.69億元、2.54億元、2.34億元。康緣藥業、步長制藥、華潤三九、濟川藥業研發投入分別為1.94億元、1.73億元、1.68億元、1.23億元。
但總體來看,中醫藥行業研發投入占比仍較低。數據顯示,中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占比超過5%的僅8家企業,其中,康緣藥業研發最多,投入占營收總額達12.5%;壽仙谷次之,投入占營收9.1%;龍津藥業、桂林三金、東阿阿膠、以嶺藥業投入占營收比值分別為8.77%、8.56%、6.57%、5.66%。投入占比低于1%的企業達10家。嘉應制藥研發投占收入比重僅0.19%;貴州三力研發投入占比為0.21%;信邦制藥投入占比0.35%;西藏藥業投入占比0.48%;云南白藥、太安堂、太極集團分別占比為0.54%、0.66%、0.66%;貴州百靈、同仁堂、*ST目藥占比僅為0.68%、0.72%和0.88%。
當然,也有專家指出,與平均每種新藥研發投入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億元的西藥企業相比,中藥企業研發投入低,也有中藥行業自身獨特發展規律這一因素——中藥尤其是中成藥,多源自經典名方,療效確切且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驗證,無須像西藥那樣投入巨資創新研發。
加大研發和標準化是關鍵
業內一致認為,在新藥典實施、用藥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做好標準化和研發是中醫藥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喻聚蓉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數據顯示,2019年頭部中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近5%,而中醫藥行業整體的研發投入仍不足3%,這大大阻礙了整體行業的發展。近年來,從宏觀政策到行業實操領域,都在鼓勵中醫藥行業發展所需的配套研發、服務業務,中醫藥行業有望迎來利好期。
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蘭青山表示,將加大研發投入,例如經典名方開發,能讓每一個經典名方都有獨立的身份證,大類成分明確,工藝參數可重復,質量標準穩定;從指標成分含量、浸出物、出膏率、指紋圖譜、特征圖譜、薄層鑒別等綜合指標進行控制,可實現全產業鏈溯源,控制外源性有害物質。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任德權則表示,通過制定國際標準促進中藥與國際接軌,是中藥國際化的必經之路,這對于掌握國際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壽仙谷董事長李明焱此前也表示,標準化是中醫藥走向國際的前提。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對促進中醫藥國際貿易和中醫藥國際化有深遠影響,對提升全球中草藥和中醫藥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打破醫療產品的貿易壁壘,將起到重要作用。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