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間:2020年10月4日
采訪地點:長治市沁源縣赤石橋鄉
豐收主題:沁源黨參
10月4日,沿著寬敞的柏油馬路,山西晚報記者驅車駛入沁源縣赤石橋鄉,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兩旁漸綠的樹梢與層巒疊翠的遠山交相輝映,在劉家溝村中藥材種植基地里,只見人頭攢動,機器轟鳴,村民們正在忙碌著起黨參……一幅“熱騰騰”的豐收圖景躍然眼前。
向專家引智培育出大批“本土專家”
沁源縣地處太岳山深處,山大溝深,是山西的“綠肺”,有220萬畝林地和120萬畝天然牧坡,縣域南北海拔跨度大、早晚溫差大、四季氣候明顯、山多土厚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653種中藥材得以在此生長,因此沁源被稱為“北藥之首”。其中最珍貴、最著名的,當數黨參,俗稱“沁參”。但是,由于千百年來曾密不示人而鮮為人知。因此世人都知道“上黨參”,卻幾乎無人知道沁源就是上黨參的主要產地。
在沁源,老百姓不叫“上黨參”,而叫“黨參”“沁參”。老中醫開藥方,動輒會用沁參與其它藥配伍。老百姓采集上黨參,大部分情況下是自己使用或者作為珍貴的禮品送親朋好友。
過去的幾年里,由于只挖采不種植,沁源縣220萬畝林地和120萬畝天然牧坡每年的黨參產出只有五六千斤,成不了市場,大好資源就這樣白白浪費,有“金飯碗”的百姓還過著“討飯吃”的日子。有不少人嘗試過種植藥材,但終因技術、市場難形成規模等原因而失敗。
2017年底,新一屆沁源縣委領導經過認真調研后得出,發展藥材才是全縣農民脫貧致富的轉型捷徑。2018年,沁源縣委確立了“綠色立縣、建設美麗沁源”的發展戰略后,把發展道地中藥材作為全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來抓,不僅確定專人負責抓藥材項目,還請專家教授下鄉“提供智慧”,2018年以來,已經有206位專家教授在幫助沁源發展。山西農業大學的退休教授、68歲的中藥材專家王玉慶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教授團隊的指導幫助下,沁源縣2019年制定了“中藥材十年發展規劃”,提出了“藥上山、糧還田”的林下中藥材發展計劃;完成了以“一區六基地”建設為載體、大規模培育種植、精細化加工、保底收購、全產業鏈發展的戰略性規劃,對中藥材種植給予一定補貼。從鄉鎮政府會議室到村支部、農家大院,甚至在山上的樹林里,王玉慶等人組織的培訓出現在沁源的各個地方,為當地培訓培養出了大批技術骨干和“本土專家”。
多管齊下當地涌現一大批藥材大王
“我們都是農民的兒子,要通過中藥材產業發展,幫助鄉親們增收,哪怕就是由一年3000元增長到5000元也好啊……”沁源縣委書記金所軍,縣委副書記、縣長徐計連在調研中藥材產業中深情地說。
沁源縣以赤石橋、交口等鄉鎮為試點,扶持和培育“藥材大王”以點帶面逐步發展;確定以黨參、黃芪、黃芩、連翹、蒲公英、菊花6種藥材為主,打造“沁源地道藥材”品牌;成立“農投公司”對農民種植藥材的種子、種苗和肥料等前期費用全部實行墊資,以市場價格保底收購所有農民銷售不出的藥材產品,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和資金壓力;以財政補貼獎勵鼓勵農民規模種植藥材,對育苗規模達50畝以上者補貼2000元/畝。對種植1年生長周期的補貼400元/畝、3年生長周期的3年共補900元/畝。對林下、荒山、荒坡種植的補貼100元/畝。對地道中藥材種植大戶當年帶動單品種藥材種植規模在3000畝以上的,獎補100元/畝。在政策引導、技術扶持、收購保障、資金激勵下,沁源的藥材種植呈現出雨后春筍般的景象。
孫海峰是典型的“沁才回巢”創業人士,是林溪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遠近聞名的“黨參大王”,他靠種黨參,硬是把荒地變成了“寶盆”。孫海峰2018年回到老家沁源縣箭桿村,將這些年在外做藥品銷售攢下的700萬元家當全部扔到地里,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黨參,他同時還進行黨參產品加工,生產黨參茶、黨參粉等功能型產品。
2019年,孫海峰又在村集體的山林里種植了1000畝黨參,今年將林下黨參面積擴展到7000畝,同年,孫海峰的黨參產品產值達到了300萬元,2020年達到3000萬元。
去年帶動貧困戶24戶49人,今年赤石橋鄉206戶要全部帶動參與合作。聽說今年省里要發展藥茶產業,這又讓他看到了商機。現在,孫海峰又開始為生產黨參保健品、黨參酒等高端產品而不停地奔忙。
一花引來百花開。孫海峰等“藥材王”的成功,刺激了全縣農民發展中藥材的積極性。一夜間,藥材專業合作社和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90后”的高晨也成了“苦參大王”。17歲去廣州闖蕩,23歲回到老家虎現村后,高晨開始種苦參,除了在山坡撂荒地上種,今年還在山上的林地里種,種植總面積達到了5000畝。
此外,沁源還有“黃芩大王”“育苗大王”,這些“大王”都成了當地產業發展的龍頭,他們除了進行中藥材種植外,還進行藥材加工及下游產品研發,激活了當地中藥材產業。
種黨參掙了錢村民干得越來越有勁
沒有大企業,也沒有大工業,被崇山峻嶺圍繞,如何在脫貧攻堅中困境突圍?致力于打造“黨參之鄉”的沁源縣赤石橋鄉正在用實踐給出答案。
赤石橋鄉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氣候溫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生長條件,自古就是上黨黨參道地藥材的原產地,素有“黨參之鄉”之美譽。
“能過上好日子,全憑咱鄉里大規模種植黨參。村里以前一沒產業二沒能人帶動,種幾畝地還不如出去做小工來錢快。看著人家村里,大房子住起、小轎車開起,俺們也只有眼紅的份!”正在地里忙著撿黨參的村民楊愛蓮說起自己在外打工的經歷,心里很不是滋味。
“現在可是好了,在家門口種黨參,縣里面又出臺了惠農補貼政策,一年生的規模化中藥材種植每畝補400元,三年生的第一二年都補400元、第三年回收期補100元,鄉里還每畝再補100元,咱老百姓是只賺不賠,這買賣真是能干,真正的在土里刨出了‘金棍棍’,比種玉米、土豆這些可是強多了,咱干得也是越來越有勁了!”
“今年,咱鄉里一下子又種了一萬多畝!”說起赤石橋鄉人民的幸福生活,看著田間一畝畝黨參,鄉黨委書記王向錦眼里的興奮藏都藏不住。
“沁源黨參是上黨參中之精品,有‘黨參之王’之稱。2018年全鄉開始推廣試種了1800畝,2019年擴展至4500畝,今年達到1萬畝。咱鄉重點是利用林下、荒山荒地、耕地推廣種植,以黨參為主,還有一些黃芪、黃芩、柴胡、苦參。這些年縣里中藥材產業發展補助政策和補貼也相當到位及時,鄉里干部趁熱打鐵做群眾思想工作,一些能人、技術人才、銷售人才也都涌現了出來。這不,今年19個村的合作社和去年招聘的文書員,也都參與進來了。對于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戶,租賃土地我們也給予補助。收購貧困戶種植的中藥材,價格比市場價要高一些,每斤保底5.5元,市場價格低,也按這個價格,市場價格高則隨行就市,給鄉親們吃下了定心丸。”
65歲的脫貧戶孫慶保邊有條不紊地在地頭撿黨參邊笑道:“在基地里打工一天60元,加上土地流轉分紅,俺一年下來也能掙個兩萬多!”
黨參掙了錢,不僅讓村民們喜不自禁,地里指導種植的王向錦更是將嘴角咧到了后腦勺。去年和縣供銷社合作,利用原莊兒上鄉供銷社,改造建設了中藥材展館,目前500多種道地中藥材標本、宣傳、展示,打造了中藥材知識宣傳、康養研學基地。談起赤石橋鄉的發展,他還有更大的“心愿”。
鏈接
沁源中藥材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關注
近年來,沁源縣以創建有機農業示范縣為目標,在“特”字上做足農業資源文章,以“一區六基地”建設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突出黨參、苦參、黃芪等優勢品種,創建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中藥材標準化育苗基地,正在申報“沁源綿黃芪”“沁源連翹”等地理標志,把中藥材作為產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加大重點扶持和培育力度,讓這一傳統主導產業得到更好發展,有力助推了產業增效、群眾增收。
為確保種植戶能種好、管理好中藥材,實現好的收益,縣農業部門認真開展種植管理全過程培訓和技術指導。中藥材種植2018年起步,今年已達到4萬畝種植規模,老百姓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全縣將以南、中、北三個戰區推廣,實行戰區制推進,相互競賽。
到目前全縣種植1000畝規模以上企業達5個,500畝以上企業10個,300畝規模以上企業20余個。黨參、黃芩、黃芪等育苗企業3個,中藥材初加工企業4個,特色加工企業1個……從分散種植到規模種植,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從坐等收購到觸“電”銷售,沁源中藥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關注。
法中鄉、中峪鄉、交口鄉……各鄉鎮紛紛行動起來,與林溪種植有限公司、沁源縣藏畛種植專業合作社等6個中藥材種植大戶“結親”,簽訂黨參、黃芩、柴胡、菊花、連翹等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合同。
從“黨參種植”到“黨參之鄉”,從“藏在深山人不識”到“一朝成名眾人訪”,振東藥業、中國藥谷、修正藥業等大藥廠紛紛前來洽談合作……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山西晚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