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控股股東的高比例質押,廣譽遠引發關注。據其最新披露的三季度報顯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也在下降,同時呈下降趨勢的,還有企業的盈利能力。
面臨這些問題的不止廣譽遠一家,包括東阿阿膠、步長制藥等在內的中藥企業都存在類似問題。研發投入有限、新品乏力的同時,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并未為這些中藥企業帶來亮眼的業績。在資本市場,逾70家上市公司中也僅有云南白藥、片仔癀市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高額銷售費也再難撐業績
目前,廣譽遠控股股東東盛集團質押數量已經占到了其直接持股數量的97.18%,為其持股總數的76.88%。此前,東盛集團與申萬宏源辦理的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還觸發違約條款,申萬宏源隨后減持東盛集團所持廣譽遠股份4852865股。廣譽遠眼下的“麻煩”不止于此,其凈利潤在2019年經歷了同比65.23%的下滑后,今年前三季度再次下滑,同比降幅達62.69%。2010年以來,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已經連續十年為負,從2010年的-4721.26萬元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1.41億元。
面臨類似局面的,不止廣譽遠一家。太極集團也在2016年8.56億元的凈利潤高點后開始走下坡路,到2019年已經出現虧損,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86.87%。
新京報記者綜合同花順iFinD數據整理發現,今年上半年,共有包括ST康美、東阿阿膠等在內的9家中藥企業出現虧損,絕大部分企業實現了盈利,但在這背后,是高企的銷售費用在支撐。仍以今年半年報數據為例,70家披露銷售費用的中藥企業中,占營收比重平均數為30.82%,包括龍津藥業等在內的7家企業上半年銷售費用占比超過50%。而在2018年,A股293家醫藥生物企業中共有34家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收比超過50%,其中就有15家為中藥企業,接近半數。但到了前三季度,70家中藥企業上市公司中有39家實現凈利潤出現下滑。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中藥企業在產品結構上同質化問題嚴重,企業要想殺出一條路,就只能靠銷售費用支撐。廣譽遠在最新披露的三季度報中表示,公司加大終端營銷及廣告投入,致使市場推廣費、廣告費較上年同期增加2862.74萬元。曾頂著“最貴新股”上市的步長制藥,銷售費用一度走高,2019年達到80.81億元,占營收比重過半,達到56.69%,在67家中藥板塊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但在資本市場,這樣的“套路”已經不再受追捧。在70家中藥上市公司中,目前僅有片仔癀、云南白藥市值超過千億元,中藥企業仍缺席科創板。從2018年到2019年,A股亦沒有一家中藥企業上市。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認為,中藥企業在資本市場并不好過,資本對很多傳統“套路”失去興趣,很多企業已經沒有“故事”可講。
新藥上市難覓中藥企業蹤影
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和多重利好因素的影響下,國內新藥上市進程提速,本土創新性藥企開始崛起,在這其中,化學藥和生物制品占據了主流,中醫藥蹤影難覓。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的《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19年,藥審中心受理的8077件藥品注冊申請中,八成為化學藥注冊申請,中藥注冊申請受理量為423件,在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三個門類中為數量最少的品種,占比為5.24%,這一數量也與2018年413件的水平基本持平。
在CDE受理需技術審評的注冊申請中,化學藥、生物制品分別較2018年增加了10.72%、23.3%,而中藥注冊申請則較2018年降低了14.33%。從2016年到2019年,中藥臨床試驗申請(IND)審評通過批準數量(以受理號計)均不超過2個。
新藥上市背后,是研發費用的投入在支撐,而中藥企業的整體研發投入都不算高。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整理發現,2019年,68家披露研發費用的中藥板塊上市公司中,除去未披露研發投入的數家企業外,64家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的中位數僅為3.28%,研發投入占營收比超過10%的僅有龍津藥業和康緣藥業兩家企業。對比同時期72家公布研發費用的化學藥企業,有18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同期營收比重超過10%,微芯生物、貝達藥業、翰宇藥業3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均超過40%。
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一狀況并沒有得到改觀。67家披露研發費用的中藥公司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平均為3.24%,包括嘉應制藥、太極集團等在內的10家中藥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不足1%。
中藥企業研發投入少和產品結構同質化的問題一直存在,在史立臣看來,這一局面的形成有企業自身因素,也有政策的引導效應。一方面,部分企業以前“守著”幾個傳統組方,日子就能很好過,企業沒有研發的內在動力。“以前很多經典名方沒有臨床數據就可以獲批上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研發積極性,誰還會辛辛苦苦做研發?不少中醫藥企業都開始挖掘經典組方。”另一方面,隨著政策層面的收緊和市場變化,“中藥企業也想做研發,但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讓中藥企業“迷失”方向的,是技術標準的缺失。由于新藥組方需要做臨床試驗,否則無法通過,但目前在中藥臨床研發方面還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指標和數據等,這讓不少中醫藥企業不得不按照西藥的標準做研發。一位在中藥企業從業人員也曾向記者表露過類似擔憂:“白花花的銀子投進去,最后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缺乏相應標準,在醫療機構中,中藥的位置也有些尷尬。近年來,鼓勵中醫藥發展的利好政策頻出,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也在持續突出臨床剛需用藥,輔助用藥等則受到限制,不少中藥也因此難以進入臨床路徑,采購受限。《2019年度藥品審評報告》也指出,要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注冊審評體系,建立適合中藥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的審評標準,健全優先審評制度,鼓勵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的研制、申報。
轉型前路仍待市場考驗
加速轉型也是近年來中藥企業選擇的共同戰略。2018年,主要從事中成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步長制藥啟動三大轉型戰略,包括從中成藥研發向生物制藥、疫苗等高科技領域轉型;從營銷型驅動向產品型驅動、向科技型公司轉型;由中國本土化向全球化轉型,穩步實現生物制藥戰略規劃。目前來看,其傳統核心產品依然是撐起營收的主力,公司2019年實現營收142.55億元,心腦血管類藥物實現銷售收入達113.94億元,占營收比重接近80%。能看到的是,步長制藥轉型動作頻頻。今年6月,步長制藥控股子公司浙江天元以3500萬元拿下蘭州百靈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產品己有研發技術。此外,步長制藥目前有10項生物制品(含8項1類治療用生物制品)正在研發,部分項目已進入臨床II期或III期階段。今年10月,其全資子公司楊凌步長制藥有限公司向FDA申報的他達拉非片獲得了美國仿制藥申請。多個領域的布局在同步進行,接下來,便是市場的檢驗。
天士力、九芝堂等諸多企業亦在轉型之列,天士力的布局領域包括抗腫瘤、心血管、消化代謝等,公司還將全資子公司天士力生物拆分上市,布局創新藥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中藥企業傳統的道路已經走不通,轉型也并不簡單,且成功案例不多,無論是轉型生物藥還是日化領域,都有待市場的進一步考驗。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新京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