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四川農村日報推出《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全程實錄全景講述10+3產業發展年度故事》系列報道——川藥篇。
無川不成方,四川作為國內中醫藥產業發展重要的原料基地,在業界的地位舉足輕重。
三臺麥冬有700多年歷史。全縣麥冬總面積已達6萬余畝,種植規模全球第一。
有了“大”,如何強?
當地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我們的麥冬只是簡單淘洗、烘干即賣,附加值極低。為了實現麥冬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拓展,三臺狠抓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近三年來,三臺麥冬產區已基本實現了產地初加工;相繼建了8個可儲存1萬噸干麥冬的現代化倉儲設施,為種植戶開展代儲服務,實現錯季銷售;引進一批企業,力促精深加工業發展;一個以麥冬為元素發展旅游業的“麥冬小鎮”也在積極打造中。目前,三臺麥冬產量、出口量分別占全國70%、80%以上,畝產值達3萬元、畝純利潤至少2萬元。
三臺計劃,到2025年,把麥冬面積擴大到10萬畝。同時,將以往“麥冬+菜”“麥冬+糧”的單一套作整合為“麥冬+菜+糧”的復合套作,形成“一田多業、一地多收”;通過覆蓋4萬畝的田間ERP追溯系統,實現麥冬全程生產可監控。
像三臺這樣的“破局”具有普遍性。達川區是烏梅的原生資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烏梅原生資源林,被譽為“中國烏梅之鄉”;閬中市正努力打造川東北“中藥材產業第一市”,2009年,“閬中川明參”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三產融合激發內生活力、科技引領催生發展動能……提質增效是破局“秘方”。而在中藥材資源大省加快向中醫藥產業強省轉變的進程中,川藥產業如何才能實現提質增效?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中藥材栽培與鑒定專家陳興福提出三點思考——,四川具有發展中藥材產業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應當合理規劃重點品種、瞄準全產業鏈發展、企業牽頭各方協作。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四川農村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