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白馬石鄉由于山高溝深、交通閉塞,是全縣地多人少生存條件最脆弱的地方,擁有6個貧困村。作為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當地因地制宜,規模種植黃芪,培育脫貧產業。今天的新春走基層,我們一起去看看白馬石鄉黑土灣村村民杜丙貴的脫貧路。
走進村白馬石鄉,綿延的群山向遠處延伸,褪去盛裝的白楊靜靜地屹立在小村中,一幅靜謐的冬日美景。沿著崎嶇的山路向上攀爬,我們來到了杜丙貴家,整個小院彌漫著藥材的味道。
應縣扶貧辦副主任劉俊紅:靠山吃山,咱們這兒全是種黃芪,像這一捆黃芪夠多少?
白馬石鄉黑土灣村村民杜丙貴:差不多一公斤,一公斤能賣個一百四五。種地不行,就得指這個,山區人就指這個呢,這也是山區發財致富的寶。
杜丙貴是2016年開始種植黃芪的,擁有黃芪坡地60多畝。從2015年開始應縣把黃芪產業作為山區農村經濟中極具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大力扶持,投入資金平整山坡,購買籽種,然后把種好的黃芪地分給貧困戶。
白馬石鄉黑土灣村村民杜丙貴:種好以后又給貧困戶分下來,分下以后自己管理,經營、打藥,這些都是自己弄,就用不著國家負擔了。到去年,有的5年了,有的4年了就開始采刨,2018年、2019年的時候黃芪沒有長成,但結上籽就開始采籽,采籽也能賣錢,也能有一部分收入。
杜丙貴這幾天都在忙著把所有采挖回來的黃芪進行分揀、捆綁、晾曬,歸庫,然后一起銷售。
人厚道,藥地道。黃芪產業讓杜丙貴有了更多的經濟收入,他今年已經76歲,可還是不愿意和孩子去城里住,他說怎么也舍不下這片山,這些藥。
白馬石鄉黑土灣村村民杜丙貴:我歲數大了,搬到下面以后,找工作受不動,就沒有經濟來源了,就在這個村,國家有政策扶貧,種上黃芪,就有經濟來源了。每年收個2萬多3萬。黃芪一年起不完,刨不完,每年刨每年種,今年刨這一塊,今年秋天把籽撒上,種上它又長大了,循環的,永遠不斷根,永遠能采刨,永遠有錢,只要你細心經營下去。
隨著產業扶貧的深入開展,白馬石黃芪種植面積8.7萬畝,其中扶貧項目種植6398畝,帶動600戶1354名貧困戶,人均增收14000余元。應縣還不斷引進黃芪深加工企業,打造特色產業體系,讓“好風景”成為“好錢景”。
應縣扶貧辦副主任劉俊紅:目前白馬石的行政村的黃芪產業已經實行了全覆蓋,而且后期引進了正北堂芪業有限公司,解決了山區貧困戶種黃芪銷售的問題,把黃芪產品,做深,做大,做精,做強。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捎糜诖_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朔州廣播電視臺)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