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三月,潼川鎮柳林村百花競次開放,將柳林村妝點成一副桃花源景。但當地村民無心欣賞鄉村春光,對他們來說,還有件最重要的大事——挖麥冬!
柳林村緊靠涪江,又有村內河流穿村而過,村內沿江地勢平坦,有千余畝的沙土地,充足的水源、肥沃的沙土地十分適宜麥冬種植。得益于三臺縣近年來建立的麥冬、藤椒、生豬和優質糧油、優質蔬菜“3+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柳林村麥冬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根據麥冬生長規律,春季正是麥冬成熟的季節。從二月底到四月初,麥冬采收要經歷挖掘、采摘、清洗、種植四大流程,需耗費大量的人力,整個柳林村田間地頭,圍繞著小小的麥冬,呈現出“春日人勤忙收獲”的春天景象。
挖麥冬是件體力活,在這僅有半畝的麥冬地里,敬朝國一家已經忙碌了幾天。和花生類似,麥冬果實也生長于地下,因此幾個人分工協作,敬朝國負責在前“開路”,手持鐵耙將麥冬從地底翻出,其余人緊隨其后,用小鐵鍬將翻出的麥冬初步清除泥沙等附著物,隨后裝車運至他處做采摘工作。
“挖麥冬確實比較慢,而且我們還不能一次性挖完,要等到這幾車麥冬摘了洗了賣了,麥冬苗修剪好種下去,才繼續來挖,一畝地四五個人,前前后后要弄一個多月才弄得完。”敬朝國介紹道。
在村委會委員鄧曉蘭家里,母女倆正在加緊采摘麥冬。不同于花生的是,麥冬果實沒有那么“嬌貴”,偶有破損和根須也不影響麥冬品質,母女倆或用剪刀、或用釘耙,將根須上小拇指般大小的麥冬果實盡數采摘。此時柳林村沙土地的優勢盡顯,采摘后的果實上泥沙附著很少,不僅有利于采摘,也有利于后續清洗工作。
“我們家今年種了1畝多,預計毛收入可以上萬,我和我媽兩個人一天干得快的話可以摘150多斤,主要是摘完的麥冬苗不能丟了,要用剪刀修剪一下,還要繼續種下去,所以動作比較慢,而且我們都是當天摘,當天賣,摘得多了來不及去洗麥冬。”說起自家種的麥冬,鄧曉蘭不禁喜上眉梢。
不同于鄧曉蘭家里兩個人的勞作,在村民馮碧瓊開設的麥冬清洗點,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源源不斷的有村民將自家采摘的麥冬運來清洗。
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馮碧瓊的麥冬清洗點緊靠內河,清洗用水問題完全不用擔心,加上起重機、攪拌機的“強勢入駐”,一小車300斤的麥冬短短十余分鐘就清洗完畢。洗凈的麥冬一刻不停的在買賣雙方的見證下,談價、過稱、裝車、現金收訖,前往蘆溪鎮的交易市場完成它下一步的使命。
“去年8.11洪水,把我們村麥冬沖毀了一部分,今年應該只有200畝左右,所以現在村上只有兩個清洗點。我們這里一天可以洗2萬斤左右的麥冬,收的5分錢一斤的清洗費,就掙個辛苦錢,而且麥冬收購商就在我這里蹲點收,買賣雙方都很方便。”馮碧瓊丈夫敬愛介紹道。
在柳林村一組,村民王紹瓊一家老中青三代齊上陣,正將修剪后的麥冬苗重新種入沙土地。
麥冬種植是春季挖麥冬的最后一個流程,種植時先需將沙土地用旋耕機淺耕、碎土,然后用推耙將地塊推平,種植時按照一定的間距,用小鐵鍬挖出十公分深的小洞,將麥冬苗種下并培土。
“只有等麥冬苗全部種下去,這個春天的挖麥冬才算弄完了,后期還要大量澆水,玉米套種、除草、施肥等活路,這段時間確實比較辛苦,不過現在麥冬畝產值隨便都要上萬,家里幾個人在春天辛苦點也值得。”
“目前全村麥冬規模應該在300畝,畝產高的有4000斤,少的也有2000斤,現在我們柳林村河壩幾個生產隊,只有少部分家里沒有種麥冬,按照現在行情5-6元一斤麥冬估計,我們全村麥冬產值500萬左右,戶均毛收入能達到1.5萬,比種玉米水稻劃算得多。這主要還是感謝縣委縣府大力發展麥冬,讓我們村搭上了三臺農業發展的’高速列車’。”談起全村麥冬現狀,柳林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陳亮信手拈來。
近年來,柳林村麥冬生機勃勃,天然的地理優勢、勤勞的柳林村民、優良的麥冬品質,讓全村的麥冬年年豐收,村民收入穩步增加,柳林村的麥冬春天,因豐收而更加美麗。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三臺縣人民政府網)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