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柴達木枸杞2009年首次出口以來,近年連續成為青海省出口數量和金額排名第一的農產品。枸杞已成為青海高原特色優質龍頭農產品,如何擴大青海枸杞出口,從而帶動其全產業鏈發展,是值得探索的課題。
2 產業發展現狀
青海枸杞產業發展時間較短,但近年來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呈現以下特點。
2.1種植面積快速增長
截至2019年,青海省枸杞種植規模由2005年的不足3.77萬畝迅速發展到超過74萬畝。
2.2產量及效益迅速提升
經濟效益豐厚。2005年至2018年,青海枸杞干果生產總量從1000噸上升到8.28萬噸,產值從2000萬元提高到近30億元。社會效益突顯。2018年,從事枸杞種植的企業、專業合作社達160余家,種植戶8000余家,輻射帶動農戶近1.7萬戶,戶均增收近65000元,枸杞產業支付勞動報酬11.09億元。生態效益顯著。枸杞是防風治沙首選樹種,對改善柴達木盆地生態作用明顯。而且種植枸杞僅需種植小麥33%~60%的灌溉用水,節水效果顯著。
2.3發展有機牌成效顯著
近五年出口枸杞占青海總出口食品農產品金額的近三成,是青海出口額最大的特色農產品。目前,全國僅有青海省的3家企業持有國內有機枸杞產品證書,且全部成功打入歐美市場。青海有機認證種植面積達8萬畝,有機枸杞產量居全國首位。2018年青海枸杞出口量達到400.8噸,有機枸杞出口占全國90%以上。
3 產業發展優勢及未來趨勢
青海是全國第二大枸杞產區,是出口有機枸杞主產區,依托綠色、有機優勢打造高原有機枸杞基地是青海枸杞產業發展的目標。
3.1產業優勢明顯
種植環境優勢。青海枸杞主產區柴達木盆地大氣、水源、土壤無污染,海拔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枸杞生長周期長、病蟲害發生少,使得青海枸杞果品品質、營養成分等均優于其他產區。果品品質優勢。據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測定,柴達木枸杞含多種維生素和人體所必須的17種氨基酸,其中,在醫用、保健功能中起關鍵作用的總糖、17種氨基酸、總黃酮含量顯著高于國內其他產區。青海枸杞鮮果顆粒大,僅產于青海的超大果(50g鮮果在100粒以內)占青海枸杞總產量的15%。天然種源優勢。柴達木盆地東南緣一線是我國天然枸杞的中心分布區,在都蘭縣烏龍溝分布有迄今發現的國內最大面積、最為集中的天然野生枸杞群落,面積達3400畝,為枸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
3.2產業發展趨勢
目前,青海枸杞正在從原料型的枸杞干果、枸杞干粉向枸杞保健品、枸杞油、枸杞酒等精深加工發展,隨著精深加工水平的不斷提升,附加值更高的枸杞產品進一步增強了產業經濟效益。青海枸杞目前已成功占領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高端市場,其出口價格明顯高于我國其他枸杞產區,在國際市場優勢明顯,且市場份額正在逐步增加。
4 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
4.1技術貿易措施制約
枸杞作為我國特有的農產品,尚無專門的國際標準,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影響枸杞出口。例如,沒有干果檢驗標準的美國按照鮮果的限量標準對枸杞干果實施檢驗,干鮮果之間5倍的限量差無疑是苛刻的技術門檻。由于目前國內無檢測機構獲得歐盟認可,出口歐盟的枸杞需要由國外檢測機構檢測認可,檢測技術的壟斷不僅為進口國設置技術性壁壘提供便利,還使我國出口企業承擔巨大檢測費用。
4.2品牌建設滯后
管理體系不健全。政府對枸杞產業存在多頭管理、管理機制不暢通等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管理合力。大部分枸杞種植地區尚無統一的質量管控目標,缺乏明確的質量獎懲措施、科學的田間管理理念、嚴格的技術操作規范,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品牌策劃薄弱,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有辨識度的知名品牌,缺乏本地特色的獨特文化內涵。假冒品牌的成本低,打擊假品牌的系統性安排不夠。企業的品牌意識參差不齊,品牌投入不足。低質低價內銷產品影響品牌效益的整體提升。產品形式單一。枸杞主要以干果原料形式出口,產品的消費方式單一,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作為國外客戶的原料供應方,市場和價格始終受制于人。
4.3自律意識、技術能力不足
由于沒有行業標準來規范,個別地區的少數種植戶自律意識不強,違規使用化學投入品,導致農藥殘留超標進而被媒體報道,嚴重損害了青海枸杞的形象。規模化人工栽培枸杞的歷史較短,從業人員經驗積累不足,枸杞種植管理水平不高,食品防護計劃不完善,加工過程的安全衛生和質量水平不高。
4.4營銷網絡建設滯后
青海枸杞的銷售體系建設落后,出口企業基本靠單打獨斗來尋找客戶,自身營銷能力較弱,無法掌握定價權,代理商占有了大量利益。同質企業間為爭奪客戶相互壓價,導致優質產品“自降身份”,無法形成行業良性競爭。
5 發展枸杞產業的對策及建議
5.1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找準定位,依靠先天無污染的自然生態優勢,打高原牌、有機牌、綠色牌,走出一條優質優價的特色發展道路。擴大有機枸杞認證試點范圍,建立“工廠+基地+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模式,提高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和帶動能力,提升青海枸杞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鼓勵枸杞出口企業申報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通過生態原產地認證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出口枸杞的“生態原產”科技含量。建立從源頭到口岸的物種資源保護體系,制定保護措施,使青海的物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青海地方枸杞質量安全標準,以標準的提升促進枸杞供給質量的提升,強化青海枸杞品牌的含金量。加大品牌策劃和宣傳力度,賦予品牌更多的本地歷史、文化內涵,統一策劃,集中投入,大力宣傳,凸顯青海枸杞品牌的差異性。加大力度打擊假冒品牌,形成保護品牌的強大威懾力。進一步完善食品追溯體系,強化企業的質量安全自律意識。提升企業品牌意識,加大品牌投入,自覺開展品牌建設和保護工作。
5.2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
建議地方政府出面,提請相關單位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申請立項,起草制定枸杞國際標準,通過主動制標,掌握枸杞的國際話語權。本地檢測機構針對歐美等枸杞進口國檢驗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擴項,逐步做好與國外檢測機構的技術對接,打破歐美等國家設置技術壁壘的檢測技術這道防火墻。發揮青海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委員會各專業委員會的作用,積極研究和跟蹤國外有關技術措施和市場變化信息,及時發布預警通報,提醒企業及時規避貿易風險。協調地方各相關職能部門,多方面聚焦發力,精準幫扶,提升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措施的能力。將內銷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提升到出口標準,運用技術性貿易措施倒逼機制,打造一批國內外競爭力都很強的枸杞生產企業。
5.3創新機制聚焦使力
建議地方所有相關單位建立統一的管理機制,明確各部門單位職責,分工協作,制定統一的稅費減免、資金扶持等優惠政策,建立“統一領導、統一標準、統一育種、統一監管、統一用藥、統一施肥、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并在推進枸杞種植和加工技術認證、加強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等方面強化合作,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持力度,形成促進枸杞出口合力。充分發揮枸杞協會的組織協調和市場推介作用,提供信息服務,提高產品質量,加強行業自律,協調出口策略,防止惡性競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
5.4推進質量提升計劃
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支持企業研發并出口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特色優質出口產品。青海省食品農產品檢測機構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切實提高針對枸杞產品的檢測能力,為提升枸杞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應對國外技術壁壘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開展生物農藥以及化學農藥復配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強化枸杞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青海枸杞產業擴大出口路徑研究》)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