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下,枸杞和藜麥作為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以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經過多年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青海枸杞的主要種植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從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到創新標準化生產模式,開啟了枸杞產業從“產量”到“品牌品質”的轉型升級模式。
用工成本高,
倒逼枸杞產業機械化發展
6月中旬,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種植基地舉辦的藜麥和枸杞全程機械化現場會上,低空低量植保無人機、自走式旋耕機、行株間自動割草機、多功能施肥機、枸杞專用全方位噴桿噴霧噴架機、“智能農業機器人”等先進機具在實驗地里大秀“技藝”,各種新型高科技機具的高效精準演示效果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現場先進的機器設備,讓海西州德令哈市久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一舟連連稱贊,“看了機械化實訓,如果我們合作社用新引進的‘藜麥鋪膜精量穴播機’播種藜麥,將會大大降低種植成本,產量也會增加。”
近年來,經過各方面努力,我省小麥、青稞、油菜、馬鈴薯、牧草、玉米等糧油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已趨成熟,增產增收的效果明顯,但在藜麥、枸杞、胡蘿卜等蔬菜、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
我省柴達木盆地物產豐富,枸杞和藜麥享譽全國。但是,枸杞和藜麥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過程依然以人工勞作為主,作業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高,用工難用工荒現象時有發生。種植模式紛雜,機械化技術應用匱乏,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更為窘迫的是,我省大多枸杞種植戶從一開始就采用密植方式,單一追求產量,且枸杞種植區行距大小不統一,這樣種植模式下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勞務用工投入占比極大。
據專家測算,枸杞生產中僅人工成本就占到總生產成本的76%。過高的成本至使產品競爭力低下,經濟效益不佳。藜麥生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播種質量差,收獲損失大,生產瓶頸明顯。
現場會上,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枸杞種植戶劉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到除草、剪枝的關鍵時期,耕地、澆水、鋤草、抹芽、剪枝、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獲采摘,這一系列工作下來,每畝枸杞地投入的人工成本超過3800元,其中采摘的成本差不多就占到了總成本的一半。他告訴記者:“種植枸杞這么多年,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工。如今,自家標準的機械化種植示范地里,利用機具除草、施肥,就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省時也省力。”
面對高成本,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推廣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宜機模式,逐步實現“機器換人”就成了必由之路。
現代農業的基本標志是“生產模式標準化,生產過程機械化”。將機械化技術廣泛應用枸杞和藜麥生產全過程,降成本,提效益,必將對枸杞和藜麥產業提供極大助力。
青海省農牧機械推廣站站長何彥武表示,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機械化,枸杞和藜麥產業的優質高效發展更離不開機械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引進和推廣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發揮好農業機械在枸杞生產中的作用,核心目的就是要降低枸杞種植成本,幫助農牧民增收。
針對機械化推廣帶來的節本增效問題,省農牧機械推廣站研究員許振林做過詳細的測算:采用機械化生產后,中耕施肥環節效率較人工可提高24倍,中耕除草環節效率可提高40倍,植保作業環節效率能提高25倍,每畝可節約成本1000元左右。
看著現場作業在田間的“大鐵牛”,劉奎告訴記者,目前耕地和行間鋤草全部使用微型機械,還有風送式噴藥機,與人工相比每畝地成本可以節省70%—80%左右。但是密植的枸杞地里株間除草、鮮果采摘等環節還是要靠人工。
盡管枸杞和藜麥產業存在許多問題,但也未嘗不是破題前行、轉型升級的良機。在青海省農牧機械推廣站副站長權凱看來,現場自主研發和新引進的機具,其作業效率較人工作業提高了3-15倍,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藜麥枸杞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標準化水平,并且具有操作簡便、性能優良、節能環保的特點,能有效促進藜麥枸杞生產的節本增效。
而經過2年多的技術創新和試驗示范,我省農機推廣部門先后研發成功枸杞專用全方位噴桿噴霧噴架、枸杞專用追肥機等,引進包括枝干還田機、行株間除草機、追肥機和植保無人機等枸杞生產關鍵設備;同時還引進了藜麥鋪膜精量穴播機、高桿作物割曬機和帶式撿拾收獲臺等藜麥生產關鍵裝備,試驗示范枸杞和藜麥全程機械化技術,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創新標準化生產模式,
助推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始終堅持“質量興杞、綠色興杞、品牌強杞”理念,加快建設特色突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體制先進、管理科學、運轉規范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精心打造了以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科技園等為代表的標準化枸杞基地,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為助推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
如何從源頭保證青海枸杞的品質質量,進一步提升青海枸杞市場競爭力?
據青海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建元介紹,今后,按照枸杞標準化生產要求,從枸杞的種苗培育、水肥施入、病蟲害防控,到烘干設施的引用及農藝農機有效結合等方面,推動青海枸杞在質量提升上有一個大的突破,推動青海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地處柴達木盆地的海西州,目前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7853.3公頃,是中國有機枸杞種植面積最大區域。如今,柴達木枸杞始終堅持好枸杞是種出來的理念,通過標準化種植保證品質質量、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讓青海枸杞走上從“產量”向“品質品牌”轉型升級之路,推動枸杞產業轉型升級、整合發展。
做好枸杞種植源頭的保質保量只是第一步。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省依托當地枸杞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從源頭把關,助力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打造有機枸杞方面,我省堅持以質量保品牌,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扎實開展星級基地評定及農藥零增長和化肥零增長行動,實行精細管理,精心改良枸杞種苗培育、栽植等生產環節,積極引進中耕除草、高效施肥等現代農業機械裝備,不斷提升枸杞產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為強力推動枸杞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保證。
記者了解到,海西州為打造富硒有機枸杞,全面落實產業支持政策措施,從產業規劃、產地保護、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方面扎實推進,切實助推枸杞產業縱深發展和做大做強。
統計顯示,2019年,海西州枸杞種植面積3.2727萬公頃,干果總產量8.71萬噸,產值25.9億元(占農牧業總產值的44.45%);2020年預計全州枸杞種植面積3.33萬公頃。
同時,海西州全力推進綠色有機示范省建設,加大標準化生產,穩步擴大有機枸杞種植和認證規模,健全高原有機枸杞種植和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帶動有機枸杞種植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進而引領有機綠色枸杞產品提質增效。目前,海西州制定并推廣種植技術、質量控制方面的標準13個,大力推進有機基地建設,1.67萬公頃基地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核心基地獲得有機產品認證企業、專業合作社37家。
在謀發展的同時,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創建行業旗艦龍頭,引領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縱深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將都蘭、德令哈、格爾木三大園區打造成以枸杞精深產品加工為主導,使其成為全國聞名的枸杞產品精深加工中心。
此外,海西州也在加快成立柴達木枸杞研究院,以國內頂尖團隊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強產業科技研發,重點在循環產業鏈延伸、植物源生物農藥、有機肥、保鮮技術、精加工等關鍵環節開展科技研發,推動綜合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創建國家有機枸杞生產與管理行業標準體系。目前,已培育柴杞1、2、3號三個優良品種,獲得省州級科研成果67項。
【大宗商品公式定價原理】
生意社基準價是基于價格大數據與生意社價格模型產生的交易指導價,又稱生意社價格。可用于確定以下兩種需求的交易結算價:(文章來源:青海日報)
把握現貨走勢,就用生意社現貨通!
1.五檔位置法
2.k柱圖法
3.均線穿越法
4.超級分析師(PriceSeek)
關注基差變化,把握投資機會!
1.現貨價格走勢
2.期貨價格走勢
3.基差價格走勢
買賣周期股,就用生意社股票通!
1.商品價格影響企業利潤
2.500+個商品價格漲跌幅度
3.1000+只周期股